文丨職業餐飲網 焦逸夢
外賣平臺抽成年年漲,現在最高已經漲到26%了!
做一單外賣,掙一塊錢、甚至不掙錢!單量還一年比一年低!
外賣啊,曾經有多讓餐飲老板們風光,如今就多讓餐飲老板們頭疼!
現在做外賣,日子都不好過,都想逃。
但又能逃到哪兒去呢?
20元客單的外賣商家,難生存
1、單量一年比一年少
“前幾年,大概是2015、2016年做外賣的時候,那時候是真賺錢啊!”某快餐品牌的創始人劉桐(化名)告訴小編。
2015年,美團餓了么還沒到濟南,那時候,劉桐用自己的渠道、自己的騎手做外賣,單中午高峰期就有500單的外賣,客單價20元。
有時候,人手不夠,劉桐不得不冒著風雪嚴寒,騎著電動三輪親自送外賣,雖然那時苦,但每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
2017年,劉桐的品牌已經上外賣平臺2年了,開了70-80家店,每天也有近300單的外賣,這時的客單價上漲了,在20-25元之間。
在2018年中旬的時候,因政策原因,很多店被關掉,平臺的抽成也越來越高,客單價也漲到了25-28元,因為劉桐的店全是純外賣店,壓力越來越大,劉桐不得已,只好停止拓展外賣店,能加座椅的外賣店,盡量都加上。
現在,劉桐的純外賣店留下了一半,剩余的一半都轉向了堂食,自己也開創了新的堂食品牌。
2、日銷幾十單、1單賺1-2塊
小編在美團、餓了么上,以不同城市、不同商圈為坐標,進行搜索,發現很多外賣商家,在美團餓了么平臺加起來,1000單、2000單的比比皆是,算下來,一天只有30-60單外賣。
如果客單價還小于20元,外賣月營收最高4萬,再扣掉平臺服務費、配送費,再扣除外賣餐食本身的成本,真正能賺的錢,可想而知。
一餐飲老板向小編透露,真正壓死那些低客單價(客單價20元及以下)商家的,其實不是扣點的提高,而是保底的提高。
扣點的提高,對正餐高客單價商家的影響更大,比如一單500塊,漲幾個點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但低客單的外賣,扣點提高,相對來說,影響沒那么大,但保底提高就不一樣了,這是傷筋動骨的,對低客單商家的殺傷力非常之大。
以前的保底是4-5元,現在的保底是4.5-6元,保底也就漲了5毛1塊,能有那么大影響嗎?
還真有。
很多餐飲商家1單外賣就賺1-2塊,這可能是壓垮低客單價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3、外賣抽成還有可能上漲
以美國外賣公司Grubhub為例,其收入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超過20%的配送費、12.5%的基礎傭金、0-17.5%的4檔推廣費,如此三項費用相加竟超過40%。
現在,國內的外賣平臺抽成最高漲至26%,這還沒算推廣費等。如此,不少商家已經叫苦連連了,但最恐怖的時候,恐怕還沒有到來。
要知道,外賣平臺至今還是虧損的狀態,以后抽成會不會繼續一點點兒往上漲呢?
很有可能。
對商家來說,最恐怖的時候還沒有到來,20元的外賣真的能存活?恐怕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4、開在訂單量超大的商圈才能活
那些客單價小于20元的外賣商家,已經悄悄離開了美團、餓了么。
而那些平時點十幾塊外賣的顧客,在翻遍外賣平臺后,發現外賣都漲到了27-28元,嘆了口氣,轉身便到樓下的小賣部買了個8塊錢的煎餅。
那是不是主打20元外賣的商家都沒有活路了呢?
可以,除非具備2個條件。
第一,是連鎖品牌,平臺有優惠政策,成本還蓋得住。
第二,不是連鎖品牌,但開在流量超級大的地方。
以北京中關村為坐標,在美團外賣上搜索,發現很多外賣商家的月銷量都在4000-10000之間,這還只是美團一個平臺的。
而且,這些外賣的客單價大多還是20元,甚至小于20元。
這依托于北京中關村,附近的幾個密集的購物中心,和集中的辦公樓。
放眼全國,這種超大流量的地段,恐怕也沒有幾個,所以,20元的外賣商家,在現在的大環境下,很難活下來。
30元及以上客單的外賣,才能活
20元的外賣很難活下來,但小編發現,很多客單價在30元及以上的外賣商家,在美團、餓了么上,加起來的月訂單量有7000-10000單。
比如,專注于湖南津市米粉的四有青年米粉,客單價30元,在北京望京店的月訂單量超過1萬。
(客單30元的四有青年米粉單店月訂單量超過1萬)
再比如,專注于排骨飯的犟骨頭,開了312家店,在北京通州萬達店的月訂單量有近7000單。
(客單35元的醬骨頭單店月銷7000單)
以及,專注于健身餐的超能鹿戰隊,客單價30元,因為健身餐冬天是淡季,這是它2018年6月的數據,月訂單量有15000單。
(客單30元的超能鹿戰隊單店月銷15000單)
抽成提高,漲價自然是很多餐飲老板的首選。
但如果僅僅是漲了價,賣的還是20元的外賣,顧客依然不會買單,這樣的外賣商家依然會被平臺淘汰!
所以,多10元的客單價,并不是漲價10元那么簡單,外賣商家要從定位、品類、產品、運營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打磨。
吃外賣的人,會越來越少
4年,外賣顧客增速下降3成
根據美團點評的數據,從2014年到2018年,外賣市場規模的增速已由2014年的71%銳減至18%,用戶規模增速則從51%下降至15%。
連續4年,外賣市場的規模、用戶規模的增速都在下滑。
而企業經營的原點是顧客,是人群。
在當前外賣的消費頻次(消費場景除了白領午餐、周末家庭餐、夜宵之外,很難再有新的高頻剛需場景了)、客單價(2018年,普遍上漲了1-2元),已經很難突破的情況下,外賣要想增長,只能寄希望于用戶的增加。
而當下,外賣用戶的增速已經連續4年下滑,增速直接下滑了1/3,這可不利于外賣平臺的發展。
至少16%的外賣顧客會流失
過去幾年,很多人是因為便宜才點的外賣,很多人的預算是20元以內。
但,當本來17-18塊的堂食,經外賣一折騰,就提高到了27-28元,很多人寧愿回歸到堂食,或者是自己帶飯。
(美團外賣用戶的消費能力情況)
如果20元客單的外賣在平臺消失了,與此對應的,那批吃20元外賣的用戶(中低消費者)也會在平臺迅速消失。
如果20元的外賣,劃分到“中低消費者”,將有16%的外賣用戶消失。
但如果20元的外賣,劃分到“中低消費者”、“中等消費者”,將有近50%的用戶消失。
商家發小卡片,逃離平臺自己干,可行嗎?
外賣平臺抽成高,于是,很多商家都想著,在配送的外賣里,塞上自己的小卡片,逃離平臺自己干,建自有渠道接外賣、自己配送。
但它也存在問題。
1、外賣平臺的流量真的能引你自己家嗎?
商家發小卡片,就真的能把流量引到自家?
除非足夠優惠。
可是即便足夠優惠,顧客也不可能每天都吃同一家的外賣,如果訂單量不足,優惠的差價該怎么補起來。
2、自營配送一直是老大難,你真的能解決它嗎?
之前有數據說,騎手的成本在外賣平臺的占比最大,大概到了80%-90%,在這種商業邏輯下,不管是誰去做外賣平臺,都很難繞不過解決成本、效率的問題。
有沒有做成功的呢?也有。
以達美樂披薩為例,它也在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上線,但把流量都導入到自己的微信平臺,也有自己的配送團隊,30分鐘送達。
在它的微信公眾號上,會實時體現進度,相比于外賣平臺,它還呈現后廚烹飪過程的進度,顧客的體驗比較好。
要想逃離外賣平臺,自己干,得具備極強的品類優勢、品牌勢能和運營能力。
職業餐飲網小結
一邊是平臺抽成年年漲 ,一邊是外賣已成為成熟市場!
逃,還是不逃,你的答案是什么?
2019年,你逃不逃離外賣平臺呢?
(本文作者焦逸夢,微信wisdom2015jiaojiao,如對文章有探討,請加微信。)
-END-
主編丨陳青 編輯丨馬聰
相關閱讀:
《2019區域餐飲的創新與突圍!》
《多家知名餐企被罰53萬,只因一個錯!》
《把大骨頭變“小”,一天外賣400份!》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9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