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才有得”,這句話是有理論支撐的。
商業上,“舍”的專業叫法是“戰略性虧損”
戰略性虧損,簡單來說就是故意的階段性虧損。社群里一位無錫的老板開新店的時候給店長定了個很奇葩的目標:6個月虧30萬—-要虧,而且要虧30萬。不虧那么多不合格。
這跟一般人的思維不一樣吧,很多老板都希望第一天就開始盈利,天天盈利,一個月回本,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新店開張2個星期了,還在虧損,怎么辦?我都會告訴他們這是正常的,才兩個星期,別人都還在主動虧損階段呢。
主動虧錢是為了賺錢
戰略性虧損不是個新東西,在商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貌似還沒有一個官方的定義,百度里有一個解釋是比較到位的:
戰略性虧損指企業為了獲取將來利益而做出的現實犧牲。“戰略性虧損”的理論根據是,通過低價吸引用戶,最終實現“規模經濟”。 例如,一個新的品牌進入某個成熟市場時,往往采取低價策略,這就必然要付出一定的虧損。在品牌獲得一定市場份額后,企業往往利用產品換代等手段,退出獲利產品,享受市場回報。市場進入期的虧損,對這個區域市場而言,就屬于戰略性虧損。 商場上,每個企業都有一套戰略戰術,我們在評判“戰略性虧損”好壞的時候,只有一個指標就是是否盈利。虧本的目的是為了賺錢,
最后一句話是關鍵:虧本的目的是為了掙錢。
說到戰略性虧損,也許很多人也會聯想到互聯網企業這些年干的事情,起步階段都是虧損,然后慢慢盈利,這是在燒錢,覺得不實用,因為這些大企業都有雄厚的資本養著,我們做點小生意也許用不上。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因為既然是主動虧損,虧損就要有目標,要換回一些東西,是要經過策劃的:虧損要達到的目標,通過虧損換回的目標,選擇什么產品虧損,什么時間段虧損,如何不一直虧等等。
說兩個我實操過的例子。
沒有知名度的汽車被搶購
之前提到過的我從事的海外市場開發工作當時取得了巨大成功,第一步是在一個國家成功了,花了一段時間研究成功的關鍵因素,把模式一下子擴展到了其他三個我管轄的國家,基本上取得了一樣的成功,因為總體市占率和細分市場占有率都非常一致。成功的因素很多,這里說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其中一款車型的戰略性虧損。
買過車的朋友都知道,一款車型都會有不同的配置,其中一個配置會成為主流配置。我們一共上市了3款車型,A , B,C,每個車型下有不同的配置,A1,A2,A3,B1,B2,B3,C1,C2, C3. 我們選擇了在成本和質量方面最有競爭力的A車型作為戰略車型,其中的A1入門級配置作為戰略虧損產品,設計了一個極其有競爭力的價格,這個價格比我們的競爭對手(最熱門車型,銷量非常大)便宜30%,足以打動消費者購買欲望。
果然,一上市,一個從來沒人正眼瞧過的品牌被搶購。這款產品的熱銷也帶動了汽車車型的銷售,這就是所謂的水漲船高。問題來了,到底有沒有虧?虧了多少? 答案是這款車型虧了不多,所有車型總體上還盈利。上市之前,我們跟工廠進行了非常長時間的溝通,讓A1這個配置低到不能在低,減到不能再減,成本由此大幅減少。
同時,這款產品給汽車展廳賺足了眼球賺足了人氣,媒體爭相報道,品牌知名度迅速提高,其他車型受益非常大,因為其他車型是賺錢的,總有一些人不會買最入門級的配置,總有一些人對價格沒那么敏感。這就是訣竅所在。
腸粉銷量遠超避風塘
再說說我在上海開店的故事,店雖然失敗了,很是很多東西值得借鑒。特別是腸粉的推廣是成功的,平均每天銷量在250-300份之間,占整個店銷量的30%左右。我問過避風塘等店的腸粉銷售數量,都遠遠低于這個數目。
當時的整體策略是:第一,腸粉系列是有成本優勢,有特色的產品,用來做引流,利潤設計得比其他產品系列低。第二,腸粉系列里面,最基礎的雞蛋腸粉的價格定在5塊,一個讓人欲罷不能的價格,用來引起震撼,基本是每桌必點,這個價格虧嗎?不虧,因為原材料成本就在2塊左右,覺得便宜是因為競爭對手賣得太貴了,都至少10塊以上。你也許會擔心,那大家會不會都點5塊的產品,不點其他的東西。后來的銷售比例證明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因為賣得最好的是15塊的蝦仁腸粉。
我還知道在上海有一家西安特色的餐廳,生意非常好,我在上海的時候開了第三家店了。他有一個叫“涼皮”的產品,常年1塊錢賣, 也是每桌必點。這個就是戰略性虧損產品。
虧損是支付的流量費
戰略性虧損的三個特點:第一,主動的,設計好的。 第二,可控的。第三,是局部的虧,不是全面的虧,是短期的虧,不是長期的虧。
還有一點,剛剛想到的,流量,互聯網企業都說流量,流量就是根本。其實我們實體店也要有流量思維。戰略性的虧損本質上是拿虧損的錢來買流量。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