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掌柜說:

    事實上,不管你是否接受消費者的“喜好”都是可以被“操控”的,被宣傳操控、被朋友操控、被時代操控……比如,盛世唐朝大眾以胖為美,如今同樣盛世大家卻都希望瘦下來。所以,消費品同樣可以在“局部”形成宣導優勢來誘導消費行為。無論是刻意為之還是自然而成,我們都需要用某一種手段來成為消費者心智中的第一選擇……

    作者|林川

    來源|品牌頭版

    隨著Z世代登上市場舞臺中央,成為消費主力軍,就誕生了許多“迷惑行為”。說到迷惑行為,第一個要提的就是“排隊”。

    喜茶、海底撈、外婆家、耐克、星巴克….永遠在排隊,預定,搶購。近年來,網紅品牌層出不窮,排隊、拍照、發圈,成為探訪網紅品牌的標準“姿勢”。為了買一杯奶茶、一斤點心,排隊一兩小時的現象并不鮮見。譬如,鮑師傅最高排隊7小時,喜茶平均排隊2到3小時。

    前段時間,茶顏悅色武漢店開業排隊8小時,一杯500元的”盛況”更是一度爬上微博熱搜,在社交媒體引發激烈討論,驚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微博熱議茶顏悅色武漢門店

    “排隊”一直被當作一家品牌受用戶青睞的一項重要 “顯性指標”,尤其是在餐飲行業,能讓顧客心甘情愿排隊拿著等位的“號碼牌”,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狀況。
    在這個每天都會有新產品誕生的時代,如何讓自己的品牌突出重圍,成為消費者的心頭好,是每個品牌都關心的問題。為什么同樣是做品牌,喜茶、星巴克連條正經廣告都沒有,照樣天天生意火爆,這些受追捧的品牌都做對了什么?排隊背后蘊藏著什么樣的營銷邏輯?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在排長隊氛圍侵染中
    讓消費者對產品信心大增
    早有研究表明,“排長隊”會讓人們對產品本身的質量更有信心。
    就拿餐飲品牌來說。在餐飲領域,普通人的味覺感知其實并沒有真的高明到,可以分辨出不同品牌飲品的口味差異,更沒法真正品出個高下。
    各類飲品所謂的“好喝”,兩分來自飲品本身的質量,八分靠各種標簽和環境渲染,這種情況下,排隊的火爆反而會助長消費者對飲品質量口味的信心,并且真實反映到自己主觀的味覺感受上。
    這就跟去餐廳吃飯是一個道理。去餐廳吃飯實際上是一種社交行為,換句話說,吃什么很重要,和誰一起吃,在什么樣的環境氛圍里吃,也很重要。產品的味道好不好,情調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兩個經典案例:
    百事可樂多次聲稱,在雙盲測試中表明消費者其實更偏好百事的口味,但現實調研卻始終表明消費者更偏好可口可樂。直到神經影像技術應用到營銷領域,研究者才發現對于百事這種年輕的品牌,消費者在飲用的時候只會單純激活與甜味有關的獎賞區域。
    但是喝可口可樂時,消費者腦中與記憶有關的海馬區和DLPFC發生了顯著的激活,對品牌的懷舊感受直接地影響了消費者對飲品“好喝”的判斷。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懷舊感受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判斷
    另外,價格標簽會直接影響我們神經系統的愉悅感受,以致扭曲對產品口感的評價,即便是專業的品酒師,在面對打上了不同價格標簽但實際相同的紅酒,也會錯誤地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酒。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定消費者“對時間不敏感”特質
    精準出擊
    無論是消費水平還是消費觀念,年輕人都已成為市場的消費主力軍。多數網紅/知名品牌面向的消費群體恰是這群年輕人,他們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樂于嘗鮮,有很強的自主分享性,并且對時間都不太敏感。
    去年,星巴克新上架了一個貓爪杯,有人為了它凌晨就開始排隊,甚至搭了帳篷,隨后,一些理智的貓爪粉就從線下門店轉戰到線上二手平臺,當天迅速暴漲至600+元,要知道這個杯子在星巴克店內售價僅為199元。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說到讓年輕人瘋狂排隊的網紅產品,貓爪杯并非第一個。
    喬丹鞋每次出經典復刻,門口永遠是排隊的人,由于大批量貨源被鞋販子囤了起來,誕生了一個網絡新職業,叫AJ專業代打。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門店外排隊的不都是顧客
    再往前追溯,當年iphone手機,每年出新款,果粉們也是提前一天去排隊,場面無比壯觀。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有些行業是非常忌諱讓消費者排長隊的,諸如便利店、航空業等,只要發生排長隊的情況幾乎都會立即啟動應急方案去疏導安撫顧客,原因就在于所對應的顧客都是很強的實用性需求,對時間成本非常敏感。
    而以上這些品牌則不然,他們本身所target的顧客就是閑著沒事才來消費的學生,或者是真正的“有閑階級”,而不是組團薅羊毛的社畜。
    所以,這些品牌享樂特性決定了其瞄準的顧客就是對時間成本不敏感的,排隊本身反而有助于篩選出真正的回頭客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利用從眾心理滿足用戶歸屬感
    營造出供不應求的假象
    排隊是一種饑渴營銷套路,排隊過程能夠滿足人類本身的歸屬需求。
    人這種社會性動物的最大特性就是從眾,而從眾最能夠滿足的需求就是一種歸屬感——跟大家整齊劃一地做一樣的行為,讓我感覺自己是屬于這個群體的。
    而跟著大家一起排隊去購買一個口碑不錯的網紅產品,這個排隊的過程就是一種歸屬需求的滿足。有趣的是,對于一些在社交活動方面不太自信的人,這套營銷策略尤其反向有效:別人都試過去排隊買這個網紅奶茶了,我要是還沒經歷過豈不是太落伍了,以后聚會的時候聊起來多不好意思。
    喜茶最初的爆紅,依靠的就是這種饑餓營銷策略。
    所謂饑餓營銷,就是利用人類追逐流行之勢和從眾心理,營造出一種供不應求的假象。“大家都喜歡的東西肯定不差”是許多人的內心OS,因此,喜茶在經營初期便借助這一心理,有意地控制排隊人數,產生連鎖反應,吸引更多人發現自家門店,進而來圍觀或嘗鮮,達到增加客流量的效果。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饑餓營銷利用人類的從眾心理
    這一策略對一個剛起步的飲品品牌來說非常有效,且喜茶本身的奶茶也做得十分有特色,既開創了芝士茗茶,還研發出了深受好評的現萃茶飲,產品的質量再加上前期營銷的策略選得好,讓喜茶一飛沖天,搖身一變,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
    當然,排隊本身的確存在一些積極效應能夠真實提升部分消費者的體驗,商家利用這種效應進行適當的營銷也無可厚非。但人為刻意引發的排隊,利用“排隊文化”帶來的標簽即使一時獲得了曝光度,但如果產品以及服務不能達到行業基準線,也不可能長久。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設置門檻
    在難度中加深品牌認同
    付出過一定努力獲得的商品,與同等品質但唾手而得的商品相比,前者會讓消費者有更高的認同。這就是認知失調理論中的重要一環——“心血辯護”。
    社會心理學家很早就用實驗表明,經歷了嚴酷的考驗以后再加入某個組織,相比不需要任何考驗加入的組織,會讓人有更高的認同感,哪怕前者所謂的嚴酷考驗根本就是荒謬的。
    經過幾十年的演化,類似手段早就被商家和粉圈用得爐火純青,拉攏合適的消費者經歷一個門檻以后才能消費這個品牌的商品,并且讓他們與其他品牌的消費者公開撕逼,在不斷的爭吵中加深對品牌的認同。
    所以,有時候排隊會給用戶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幻覺,通過千辛萬苦買到的一個稀缺產品,會自我營造出某種優越感——“我得到了別人沒有得到的東西”。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由于你付出了時間成本,一旦這個產品品質還不錯,不至于打破你內心的心理下限,你會不斷強化自我認知,這是好產品,你就會有很強的動力去擴散。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可以看到,排隊不只是一種潮流,它更是一門營銷玄學,蘊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底層邏輯。不可否認,掌握這些邏輯規律,的確可以為品牌營銷錦上添花!
    但如今隨著消費轉型升級,消費者消費需求由“吃飽到吃好”轉變,更加注重體驗。對于品牌來說,不能把“顧客排長隊”當成功秘訣,通過不斷優化改進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與服務,提升自身硬實力,才能最終贏得市場。
    總而言之,品牌要持續發展,最終是服務于人,“排隊文化”只是一種營銷手段,但肯定不是唯一手段。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顧客好體驗 營運高效率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余章榮 

    勺子課堂聯合創始人 勺子咨詢CEO;

    前德克士大學執行校長,負責全國運營管理、企業大學人才培育等工作;

    為巴奴、西貝、莆田、左庭右院等百余家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再造運營流程,培育企業大學人才。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1.可落地的“流程機制與組織能力導向”的營運系統

    2.提升顧客體驗的關鍵指標及優化路徑

    3.實現顧客口碑傳播的差異化服務體驗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12月21日-23日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形式:線下課 

    地點:北京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排隊與否,到底意味著什么?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4222.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2月20日
    下一篇 2020年12月20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