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萬變不離其宗的目標是:花最少的錢,體驗最高性價比的消費。
餐飲行業亦是如此,作為民生剛需,相比零售消費頻次更高,也更需要性價比來支撐。尤其是在疫情之后,消費者錢包緊縮,性價比餐廳的興起仿佛已是大勢所趨。
本文轉載自漆點餐研社(ID:BlackDots321),作者:漆點餐研社。
去年10月,名創優品紐交所上市,曾經的“十元店”,如今構建起百億零售帝國,市值超70億美元。
上市后的首封公開信里創始人提到,上市前的路演華爾街精英問過他最多的問題是:“名創優品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如果哪一天名創優品這個企業不行了,你認為問題出在哪里?”
他的回答很簡單:名創優品的核心競爭力——極致性價比、持續的高頻上新。
名創優品這樣品牌的崛起,似乎預見了優質平價模式的大行其道,以及平價高質的消費趨勢的到來。
畢竟,消費者萬變不離其宗的目標是:花最少的錢,體驗最高性價比的消費。
餐飲行業亦是如此,作為民生剛需,相比零售消費頻次更高,也更需要性價比來支撐。
回想2020年,仍記憶猶新。疫情黑天鵝的突如其來,打破持續向好的餐飲形勢,也給了不少餐飲人當頭一棒。
2021年,是機遇大于挑戰的一年,也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起步之年。
經濟學家滕泰曾說:業內普遍預測2021年的經濟增速有可能達到8%-9%。從復蘇的角度來講,國內疫情基本上受控,疫苗接種越來越多,經濟秩序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總的來說,2021年肯定是經濟復蘇的一年。這對餐飲行業來說是利好消息,但也切勿掉以輕心。
消費走向基本是跟市場大環境走的,餐飲作為拉動消費市場的重要行業,必然與市場大環境發展息息相關。
我們從四個方面看,分別是消費、就業、收入和變化,來看看目前的市場大環境。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餐飲收入為39527億元,比2019年的46721億元下降了16.6%。
二是2021年1-2月份餐飲收入,3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指出:1月至2月,商品零售兩年平均增長3.8%,餐飲收入平均下降2%。
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餐飲消費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咱們必須正視一個事實,從數據來看,
今年餐飲消費的復蘇依舊沒有跟上。
從宏觀數據看,今年開年各項經營數據同比去年來看較為良好,但微觀上看大家的日子都挺難過的。
去年10月,新京報采訪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時曾提到:當前中國經濟復蘇中的一大問題是大企業和小企業的復蘇不平衡。我們經濟好轉主要依靠投資、房地產等拉動,主要是大企業在復蘇。但是中小企業的復蘇情況并不好,10月小型企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為49.4%,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再次陷入收縮區間。
PMI指數側面反應了經濟變化趨勢,凡是低于50%,則代表衰退趨勢。意味著如今中小企業仍處在水深火熱當中。
中小企業沒有完全復蘇,影響最大是什么?
答案是,就業。
目前中小微企業提供80%以上城鎮就業崗位,這會引發一系列連鎖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其中最直觀影響的是收入,尤其是那些中等收入的消費人群和家庭。
今年十四五規劃重要計劃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目的就是為了擴大內需,改變經濟形勢。
我們曾在網絡上看到過這個概念:中國的社會形態是分層的,富人、中產、低收入人群的數量比大概是1:9:90。這
意味著
我國
依舊有很多人處于低收入水
平。
實際上,中國還有十億人沒有坐過飛機,十三億人沒有出過國……這就是國情的基本面。不管經濟是否下行,疫情是否爆發,大背景是不會改變的。
中國擁有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但在這類人看來,即便已經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生活壓力卻不小。
① 央行發布的《2020年金融統計報告》指出,截止至2020年12月末,我國人民幣存款總額為218.37萬億元,全年人民幣存款上漲了19.65萬億元,其中我國居民存款總額上漲了11.3萬億元。
②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下半年居民杠桿率已達到59.7%,而在2015年的時候居民杠桿率只有39.9%。杠桿率越高,就意味著居民的負債越重。
③ 據尼爾森Nielsen最新發布的《2019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顯示,目前年輕人的平均負債超過13萬,其中80后是負債最大人群,負債超過20萬。這意味著年輕主流群體負債率越來越高。
上述數據透露出,一是中國龐大的低收入人群的基本面,二是疫情使得百姓開始“報復性儲蓄”,三是拉動消費主力的中等收入人群負債累累。
去年,不少人期盼能夠出現像2003年非典時期的報復性消費,可等到年底,卻依舊沒等來,為什么?
因為去年的疫情,許多家庭、個體的收入是下降的。盡管有消費需求,但都變得更加理性化了。
此前,恒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就曾提及:
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疫情后日益強烈的報復性消費需求,和口袋沒錢之間的矛盾。
這兩年經濟形勢動蕩,疊加去年疫情的影響,變化正在悄悄發生。
凡是仔細觀察都會發現,身邊帶飯的同事越來越多了;平時用大牌美妝的95后小姑娘開始用起了國貨美妝;餓了么外賣平臺在強調“好而不貴”。
近日拼多多發布數據,其年度活躍買家數達到7.884億,首次超過淘寶,成為行業第一……很多人的消費觀念都在發生改變。
根據麥肯錫《2020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有60%的受訪者表示,就算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錢花在刀口上。就連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白領也不例外,大家更注重性價比,也會大幅削減非必需品的開支。
這些數據與變化體現出:
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有性價比、實用、“占便宜”的需求,消費習慣重新洗牌。
身處在這樣大背
景下,對大家來說,有危機,但
是更有機遇。 我們先看看,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哪些餐飲企業恢復最快,增長速度最快?
去年,蜜雪冰城靠不超過10元的奶茶,成為首個突破萬店目標的茶飲品牌;正新雞排靠一塊10元雞排逆勢擴張,突破2萬家門店;山東的超意興人均只要14元,疫情后全國400家門店全部恢復……
仔細想,這些品牌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性價比高。
去年疫情似乎
沒有阻礙
它們
的發展,
反而還成了助
推
器,
讓它們跑得更快。
不光如此,頭部餐飲品牌也在順應趨勢做出一系列調整性價比的動作。
比如麥當勞推出“超值月”來變相降價,提升品牌的性價比;樂凱撒、西少爺為突出品牌的性價比,紛紛用降價的行為來改變本來形象;
海底撈的
動作更大,
反復嘗試
了五個新的品牌,攻入極致性價比的快餐賽
道。
十八汆一碗炸醬面只要9.9元,佰麩私房面的主食最低只要6元,撈派有面兒一碗特色涼面僅售2.99元。目前三個品牌模式試營結束,均已開出分店。
今年一些性價比老牌餐飲也開始冒頭,這里必須提到主打意大利菜的快餐連鎖品牌——薩莉亞。
十幾塊一份披薩,10-20元一份意面,前菜只要7元,飲料更是可以無限續杯,產品豐富,吃飽喝足人均才不過35元。
大品牌的動作,往往暗示著餐飲市場的發展走向,就連餐飲老大哥海底撈都率先做出改變,已經在預示接下來的趨勢。
上文,我們提到的性價比品牌總是在強調低人均,但這并非性價比概念的全部。
極致性價比,是餐飲業唯一不變的東西。但真正的性價比又是什么呢?
性價比是商品的性能值與價格值比,通俗些講就是品質好、價格低,性價比才高,本質是物美價廉,是花最少的錢,享受不錯的品質。
并不是。
大多數時候,消費者首先是被價格所驅使,但口味、服務的綜合體驗是促成
復購的條件,三者綜合下來才能滿足性價比需求。
價格是個鉤子,平價肯定是性價比的前提,但是平價不意味著低品質,反而是對高品質的需求。
比如同等品質的一杯奶茶,別人賣25元,我賣15元,這樣的價格下調卻不影響品質,這就是性價比。
再比如網紅店,人均價格高于不少大眾餐飲,但是它能滿足炫耀心理,消費者獲得心理價值的滿足,又是另一種性價比。
性價比餐飲一直存在,疫情只不過是助推器,加速性價比餐廳的發展而已。
因為大環境的不景氣,老百姓囊中羞澀,就算口袋有點余糧的,也轉變成了理性消費。
既然性價比是高品質、低價格、好體驗,而平價高質向來也意味著微利,會擠壓利潤,這并非所有企業所能承受的。
而且前幾年的大肆宣傳消費升級,消費者對高品質、好體驗的早已深入人心,品牌假設為了突出性價比去降低品質和體驗,最終會遭到反噬。
回到開頭,名創優品這樣的超級平價品牌的崛起,與經濟形勢帶給消費者內心深處的危機和焦慮息息相關。
大環境不景氣,越是性價比餐飲的機會,但是性價比餐飲也有天花板。
不管是任何品類,顧客接受的價格區間程度都是有上限的,超過心理錨定的價格,復購率就會差。
就比如一些快餐品牌,打上“好食材、現炒、現熬”等標簽,把人均做到40-50元,標榜自己性價比。那不好意思,顧客根本不傻。
試想一下一家面店通過食材、環境和品牌的升級,把一碗面賣到50塊,如果做工作餐不算便宜,就算中高端的白領人群,天天消費心理壓力也會很大。
事實上,消費者對任何品類都有心理承受的價格天花板。比如,快餐不超過30塊,或是小吃小點品類不超過80元,再比如大眾餐飲的品牌人均不高過120元等等。
一旦品類的定價超過價格天花板,就算賣點再誘人,產品再吸引人,都無法成為高頻消費的最佳選擇。
性價比意味著物美價廉,就是把產品品質做好,又把價格做低。
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這意味著企業必須犧牲掉高毛利,最大限度地讓利給消費者。
除此之外,為保持低價,就必須靠做高銷量來提升營收業績,也就是俗話說得薄利多銷。
正新雞排即便發展到今天,也就只“賺一個雞排的差價”。正新把價格錨定在10元價格的消費人群,損失掉高毛利,而且利潤幾乎被各種成本擠壓,所以它必須通過做大門店規模、做高銷量來提升企業營收。
性價比與毛利兩者是相互博弈的,餐廳要想體現性價比,就可能得放棄掉餐飲50%-60%的高毛利,而且做到低價高質,還需要整個供應鏈和管理體制的支撐。
海底撈為什么能在短短數月里打造出五個性價比品牌?最核心還是它的后端供應鏈和管理體制在支撐。
質優價廉的背后,一定是足夠大的規模,雄厚的資本力量、強大的品牌溢價能力、完善的供應鏈以及管理體制的支撐,這是小餐飲品牌短期內很難具備的實力。
有些品類天生就適合走性價比路線,譬如快餐、小吃小點、茶飲等品類。因為這些品類滿足剛需消費,其次本身品類價格也并不算高,品類供應鏈完善,也能借助趨勢生長出極致性價比的大品牌。
但像正餐品類就很難打造性價比,不僅僅看價格,也更看重整體的產品、服務以及體驗。
去年海底撈、西貝漲價,被消費者吐槽,今年海底撈將自助的牛肉粒改成味伴侶,引起軒然大波。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是大趨勢下,人們消費更加理性;再者是性價比與品類有一定關系。作為正餐休閑餐,產品結構不豐富,缺乏創新,使得它們缺失了性價比。
假若正餐品類真的要做到性價比,不是通過粗暴的降價來提升性價比,而是應該思考如何通過產品、體驗和品牌來提升溢價能力,讓消費者能用最少的錢吃到高品質且豐富的產品。
性價比雖是大勢所趨,但也會是困住餐飲人的魔咒,容易陷入一味做低價格的混沌里。
順應市場規律的發展趨勢,結合自身品牌調整出性價比
,
才能順勢而為。
2、看2021|姚洋: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在8.5%-9%/新京報貝殼財經
3、人均消費35元,「意大利沙縣小吃」薩莉亞如何年入百億?/餐飲品牌觀察
4、人均僅14元!400多家直營店!超意興快餐憑啥雄霸山東?/餐飲品牌觀察
5、疫情后性價比餐廳將更受顧客歡迎?據分析,這可能是一個假象/快玩思維
海底撈開快餐店了!性價比超高!
餐企追求的極致性價比,遵循什么邏輯?
中國千億級餐飲上市公司機會涌現!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