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不會很長,希望安靜下來慢慢看幾遍,
真言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就是在餐飲這個行業任何事情、任何人都繞不開的原理。
麥當勞、星巴克繞不開;
海底撈、太二繞不開;黃太吉、雕爺牛腩繞不開;
喜茶、奈雪繞不開;
成功失敗,統統都繞不開。
生意興隆繞不開;
生意慘淡繞不開;戰略有效繞不開;定位失敗繞不開;每個動作,統統都繞不開。
如果你的企業,正在面臨困境。
大概率是把這前后兩句搞顛倒了。
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
“承接顧客價值”是因,“實現經濟效益”是果。
如果把經濟效益凌駕在顧客價值之上,那無非就是跟顧客在玩兒重復博弈。
海底撈的小伙伴們只是“承接”了這些顧客的價值,并通過自身的管理實現了經濟效益。
“價值”兩個字兒啥意思?
就是好不好你說了不算,顧客說了算。
怎么叫“顧客說了算”啊?
凡不能帶來復購或者口碑傳播的,都不算真正的價值。
只有真正做到了能夠產生復購或者口碑傳播的價值,一扇宇宙大門就打開了。
事實上,不少創業者,也只是在玩過家家游戲,只是套上了一個叫“創業”的手機殼。
無間道的韓琛點完香回頭看了一眼小兄弟說的那句臺詞還記得么?
只是時間的問題,最終給顧客挖的小坑,都會隨著時間長成大坑,自個兒遲早要掉進去。
是市場先生和時間先生一起用來對于價值進行客觀評估的工具。
德魯克老爺子的理論,是建構在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的思維體系之上。
泰勒,就是那個把運動場上的尺和秒表,拉進生產線的人。
也就是無法衡量的事情,無法管理,無法優化,無法精進,無法迭代。
也就是一旦可以量化了,就能夠管理、優化、精進和迭代。
不可量化的事情,無法隨著時間產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
如果玩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無法隨著時間產生積累,都會在某一天歸零。
選擇去做那些可積累的事情,并按照可積累的方式去做,才能得到可積累的結果。
海底撈和華為在10億左右規模,用了三年時間找IBM做的就是這套體系。
以自己的喜好研發的產品,設計的空間,究竟是為了顧客,還是為了自己?
完整的這句話就是餐飲企業的所有人的所有經營動作的總和。
先找到已經驗證的差異化價值,再評估這個價值點的必然趨勢;
再結合市場中客觀的競爭環境,分階段在可積累的價值點發力。
作為餐飲創業者,不管你的現狀如何,任何時候回到這句話,就會找到破局和前行的源泉。
為什么我總是勸一些小伙伴不要沉迷于定位,那玩意兒屬于人類發展史早期的神學,還是”偽神學”。
不過是利用了創業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博傻、割韭菜的鄉村炕頭玩意兒。
品牌真正好不好,還是需要回歸到顧客價值在門店體驗的本質上。
行不行,誰說了都不算,干到了干好了顧客認了,才算。
一,開會時會預留一個空座位,每次都會提醒與會者,這個位子是最重要的沒有來的股東:顧客。
二,創始人杰夫貝索斯說過,世界上有兩種公司,一種千方百計把東西賣貴,另一種千方百計把東西賣便宜,我們永遠只做后一種。
三,很多時候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決策,只要想想顧客希望我們如何決策。
除了上面提到的亞馬遜,還有谷歌,微軟,華為…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以顧客價值為中心。
希望更多的餐飲創業者,回歸到行業本質,回歸的顧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