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很火,但預制菜的爭議卻一直未斷,有人認為它方便快捷節省了大把時間;也有人認為它是調料包、剩菜,仿若“豬狗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預制菜可以說是當下餐飲最熱門的賽道之一也不為過,不僅吸引了不少頭部餐企大佬們布局之外,甚至吸引了不少跨界大佬們也來分一杯羹。但預制菜的火熱卻比較奇特,預制菜在資本市場和B端紅紅火火,但在C端卻一直不被待見,甚至為此還爭議不斷。
此前,在東方甄選直播間內,智綱智庫(王志綱工作室)創始人王志綱與俞敏洪、董宇輝聊天時就稱,“我從來不吃,預制菜是豬狗食。”

而也是這一言論的出現,瞬間在網上掀起了激烈的討論,雖然這場風波最終被定義為心直口快的個人發言,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看見,預制菜中存在的爭議有多大。
可是,被資本青睞有加的預制菜,真有這么不堪嗎?
預制菜火熱的原因
據數據顯示,中國預制菜消費用戶主要是27-39歲之間的中青年,占比為58.4%,這年齡段大部分屬于擁有孩子的家庭,經常在家做飯,并且對健康的要求更高。其次是40-49歲的人群,占比為20%,他們來自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更大,把預制菜作為簡化下廚和保證家人營養的補充。有人會問到年輕人不是更喜歡方便快捷的東西嗎?從數據上看,26歲以下的年輕人對預制菜的消費只占14%,大部分的年輕人還是更喜歡比預制菜還要方便的外賣。因為這部分年輕人幾乎都沒有做飯的習慣,大部分的預制菜買回去仍然需要自己動手加熱或者簡單加工,對此,年輕人更喜歡拿到家就能吃的外賣。但不管怎么說,現階段的預制菜在C端確實在持續增長,據數據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1年銀發族預制菜的購買數量增長了190%。
除了消費者開始消費預制菜之外,在企業端,預制菜可以說是企業在疫情中“自救”最大的手段之一。
疫情下,堂食受阻餐飲品牌們都遭受了不小的打擊,在疫情中餐飲企業們都各施手段來“自救”,外賣、線上、零售、預制菜、團餐、創立副牌……幾乎是有什么賣什么。

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布局預制菜C端,這其中也包括不少餐飲行業外的企業大佬們,對不少企業而言,預制菜正成為增長的第二曲線。而對于不少消費者而言,預制菜的出現也解決了他們的一些潛在需求。例如一些硬菜,諸如豬肚雞、紅燒獅子頭、梅菜扣肉、佛跳墻等等,如若不是自己會做,那么吃這些菜就必須去酒樓或者飯店,即便會做,自己做的話工序也十分繁雜。
而預制菜的出現恰好就解決了這一復雜問題,只需要在超市買回去加熱就能吃了,而且現在出現的預制菜品類中,無論是口味還是菜品,都最大限度的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于是,在B端火熱的預制菜逐漸在C端打開了局面。預制菜為什么爭議不斷呢
預制菜在C端雖然在逐漸打開局面,但比起B端來說,C端的預制菜可以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的C端消費者仍然不會選擇消費預制菜。

是以,預制菜雖然在資本市場和B端炒的火熱,但仍舊有著“叫好不叫賣”的說法,甚至一些品牌加盟商至今也未賺到錢,仍然在虧本。
例如陸正耀創立的預制菜品牌“舌尖英雄”,此前就有報道加盟商們投資至今仍在虧本,而預制菜在C端也一直爭議不斷,此前智綱智庫(王志綱工作室)創始人王志綱與俞敏洪、董宇輝聊天時就稱,“我從來不吃,預制菜是豬狗食。”
首先,它最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目前國家對預制菜并沒有一個比較明確、權威的定義,大眾對預制菜的認知還停留在起步階段,市場對消費者的教育也不夠成熟和充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缺乏市場教育,C端消費者對預制菜不了解,說到預制菜大部分的印象就是調料包、剩菜剩飯,這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自己花錢就為了吃好喝好,為什么要花錢去吃剩菜剩飯或者工業調料包?這是大部分人的認知。他們認為預制菜既沒有營養,也不安全。預制菜是經過工業加工之后嚴格包裝然后在商超售賣,而大部分人會覺得這種工業加工的方式并不能保證食品的安全性。首先,工業加工對于洗菜、做菜的處理,能否做到真正的干凈未可知。其次,預制菜的保質期真能保證那么長的時間嗎?菜品長時間冷凍保鮮處理新鮮嗎,能吃嗎?
這些基本都是消費者所關心的問題。

最后,現在的預制菜雖然在資本市場和B端非常火熱,但預制菜的發展并沒有到達一個成熟的階段,而且預制菜市場魚龍混雜,市面上的一些預制菜在口味還原度、性價比方面都沒有達到最優。
不僅如此,預制菜行業參與者眾多,且缺乏行業統一標準,埋下了一些食品安全隱患。市場上的一些預制菜也確實被曝光過食安問題,給消費者留下了陰影。綜上所述,種種因素交織,造成了預制菜雖在風口之上,卻也爭議不斷的局面。未來,預制菜要持續發展,也需要重點解決這些難題才行,你認為呢?原創文章,作者:餐易私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0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