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品類其他品牌爭相選擇進駐商場,他為何從中退出,堅決只做街邊店?
2.工作時間長、強度大,怎么讓員工死心塌地跟著干?
3.最堅決喊出“去廚師化”的人,為何又要讓廚師回歸?
“錯把風口當能力”是鄭錦清總結第二家門店倒閉的主要原因之一。
鄭錦清是令狐沖窯烤活魚的創始人。2013年8月,他在福州開了第一家烤魚店,借著當時烤魚的風口,生意紅火。誰知,順勢上馬的第二家店不僅讓他損失上百萬,還賠掉全部身家。
憑著不服輸的精神,鄭錦清在隨后的5年內,陸續開出了200家門店。
一路走來,鄭錦清有不少感悟,面對餐飲創業路上的大小陷阱,他又是如何面對和做出抉擇的?
第一個坑:選址錯誤,損失上百萬
2013年,烤魚的風口剛剛興起,外婆家在杭州推出“爐魚”子品牌,主打烤魚市場。而南方的深圳,“探魚”橫空出世,創造了單日最高16次的翻臺率。
踩中風口的令狐沖,也同樣生意火爆。
同年8月份,令狐沖第一家烤魚店在福州溫泉支路開張。因為門店裝修相對豪華,每天還有歌手駐唱表演,娛樂氛圍極其濃厚,但客單價卻只有50元—60元,走高性價比路線,讓令狐沖店外排起了長龍。
三個月之后,趁著第一家店大獲成功的時機,鄭錦清將令狐沖帶到了泉州,但選址商場的戰略性失誤,使他大受挫折。
據了解,泉州新店位于一家新開的商場,并沒有什么人氣。就餐時間,一整層樓大大小小的餐飲店鋪,都很難看到人影。其次,商場每天營業時間有限,晚上21:00就會打烊,這嚴重影響了令狐沖的營業收入。
最后的結果,也可想而知。那家商場里,包括令狐沖在內的所有餐飲門店都關閉了。為此,鄭錦清賬面虧損超過百萬,幾乎將自己的全部資產都搭上。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當時并沒有真正弄清楚第一家門店火爆的原因是什么,就盲目擴張。”鄭錦清說。
他告訴洞察君,之后復盤時才發現,前后兩家門店經營狀況天差地別,是因為每天晚上22:00至凌晨2:00,還有很多顧客在令狐沖第一家門店就餐。這一宵夜時段的營業額,可以占到全天營收總額的30%—40%。
“可能商場客單價更高,他們一天只要經營8-9個小時就可以。而街邊店沒有營業時間限制,令狐沖可以經營14-16個小時,一天差7個小時,一個月、一年下來,就很可觀了。”
短暫受挫之后,鄭錦清在朋友的幫助下,以街邊為主,開出第三家、第四家令狐沖窯烤活魚,結果生意都不錯。這也讓他領悟到:性價比,才是令狐沖的核心競爭力,店面選址上,令狐沖也明確要以街邊店為主,有別于爐魚、探魚以商場為主的模式。
截至目前,令狐沖在全國擁有200多家門店,其中,加盟門店與直營門店占比為6:4,足跡遍布福建、浙江、山東、河北等省市。
第二個坑:工作強度大,員工流失高
高性價比和較長營業時間,讓令狐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讓鄭錦清頭疼不已——員工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導致流失率較高。
“在隔壁商場,他們一天可以只工作10個小時,在你這里卻要上14個小時班,”鄭錦清分析說,“而且商場顯得更體面,油煙也沒有街邊店大,那么,他們為什么還要留下來?”
針對這個情況,鄭錦清學習脫胎于華萊士的“福州模式”,制定了一個激勵機制,允許員工入伙,成為門店股東,從而間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雷海萍是令狐沖第一家門店的店長,現在已經升為區域經理,主管7家門店。
據她回憶,當初鄭錦清拿出部分股權,希望員工入伙,她因為積蓄不夠,沒有第一時間入股。后來,鄭錦清以無息貸款的形式,將兩股門店股權售予她。
“當時門店投資額在100萬左右,兩股就相當于2萬元,以工資抵扣的形式,我大概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還清。”雷海萍說。
令狐沖的股權分紅周期,一個月一次,數額與門店當月經營利潤掛鉤,主要目的是讓員工每個月都能獲得收益,從而更有動力參與門店經營。
雷海萍的兩股股份,最初每個月可以分到2000塊的分紅。而現在隨著門店數的增多,她參股的門店數也達到6家。每個月工資與分紅收益的比例,可以達到6:4。這也使得她可以在福州購買房子與車子。
在福建省餐飲文化促進會秘書長許安心看來,員工入伙的機制,讓員工的身份和心態發生了轉變,“他們從打工者變身小老板,門店經營的好壞跟他們的工資直接相關,動力自然不一樣。”
第三個坑:產品質量不穩,業績下滑
在解決選址定位、員工激勵等問題之后,令狐沖迎來快速發展的時期,僅2017年4月,就一個月開出28家門店。
但一個決定令狐沖生死的問題,卻悄然浮現,回憶往事時,鄭錦清也心有余悸。
他告訴洞察君,從去年開始,有一段時間,令狐沖不斷有加盟門店關門,倒閉率大概在20%左右,“下滑最厲害的時候,就像拉肚子,根本止不住”。
于是,如同當初第二家門店倒閉一樣,鄭錦清又開始了一場新的反思,他發現問題主要出現在兩個方面:一、產品迭代慢、品質不穩定;二、消費群體在改變,服務跟不上。
據了解,為了配合門店的擴張,鄭錦清很早就開始做令狐沖烤魚的標準化。烤魚的醬料汁都在供應鏈后端生產,并提供給不同門店使用,降低了對廚師的依賴,做到了去廚師化。
“門店數量和口味之間,肯定會有取舍,餐飲企業為了做連鎖化,勢必要提高標準化程度,因此,口味肯定會受影響。”
不過,也正因為過于注重標準化,沒有重視大廚的作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令狐沖的產品沒有進一步升級,導致了危機的出現。
鄭錦清還記得,當初為了標準化,他花60萬買了一個設備,將魚在中央工廠殺好,然后冷鏈運輸到不同門店。但是,沒過多久,他就發覺不對,“魚類產品對口味要求比較高,即使用冷鮮技術保存,但魚殺了6-7個小時,跟在店里現殺,口味絕對不一樣”。
為此,他將設備砸掉,在店里重修殺魚池,保證每一條魚都是現殺。與此同時,被遺忘的大廚也“請”回來,“將脫掉的廚師服還給他們”。
但不同的是,鄭錦清告訴洞察君,這些請回來的大廚,并不服務于某一個具體門店,而是在中央工廠里,注重供應鏈環節產品的研發。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學問題,”鄭錦清說,“一條魚的成本可能只有30元,可是,如果將不新鮮的魚賣給客人,有可能一傳十,十傳百,你愿意為了30元,失去一百個客人么?”
在他看來,現在全國有5萬家烤魚店,即使江邊城外、爐魚、探魚等品牌的所有門店加起來,也不到市場總額的10%。
因此,鄭錦清希望能夠繼續深耕烤魚這個品類,將令狐沖打造成全國領先的烤魚品牌。畢竟,“沒有過時的品類,只有過時的品牌”。
文章轉載WX丨 331806736
商務合作WX丨 18301622783
編輯丨陳 歡
視覺丨德 同
責編丨陳 歡
– 關注我們 –
微信丨新餐飲洞察
微博丨新餐飲洞察
戳原文,參與年度勵志餐飲人評比,傳播正能量!
原創文章,作者:新餐飲洞察,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0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