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消費者在乎吃,并不在乎在哪里吃。
作者|石偉
編輯|喬祎
不到一個月前,位于世貿天階商圈的公司樓下多了一個“新鮮玩意”——超級物種(現在未開業),讓我們都新奇了一把——原來,我們心心念著的新零售正走進生活當中。
而當我們沉迷在超級物種的時候,新零售領域又有了更多的演變,比如,就在一個月前,馬云新開了一家名叫“筷馬熱食”的快餐……
▲帶有新零售標簽的“新物種”們不斷增加
由此回顧過去一年出現的“新零售物種們”,我們發現,餐飲與零售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餐飲零售化,是一把捅破天花板的鋼刀
如果說“科技改變了餐飲行業的命運”是不切實際的言辭,那么點餐軟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餐飲門店在空間上的局限性,你不得不承認,是一種中肯的說法。不提外賣市場的規模大小,也不提外賣用戶的數量多少,單外賣滲透率(外賣營收占總門店的營收)達到 13%,就可以說明外賣已經成為門店不可或缺的重要營收,現在,如果一家餐廳的外賣滲透率低于 13%,那么餐廳老板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做外賣。
▲雖然做得遲,西貝外賣去年營收4個億。
我們知道,餐飲是個前店后廠的生意,既要生產又要銷售,銷售過程中還要注重顧客的體驗。外賣的出現,在分離了消費者就餐與餐廳生產的同時,既給消費者帶去了懶人的享受,還讓餐廳提高了效率。這意味著,最重要的一點是讓餐廳往“零售”更近了一步——更高效。
集生產、渠道和品牌于一身,餐飲既屬于零售業,也屬于服務業。而當消費者在辦公室大快朵頤外賣的時候,餐廳的服務員還是在餐廳忙著她自己的事情,并不是站在顧客前后端茶送水。
▲具備零售性更多的快餐,門店也最多。
與外賣相比,零售是更高一層的效率。
首先往零售大范圍挺進的,是總營收占到餐飲行業 10% 的火鍋:最有錢的海底撈首先將自家的供應鏈頤海國際獨立出來,出售自家的火鍋鍋底,并把這門生意在 2016 年做到 IPO;隨后,大龍燚、小龍坎等火鍋品牌進軍自熱小火鍋,并賣得盆滿缽滿,整個自熱小火鍋市場從無到有,短短幾年,已發展到千億規模……
向電商發力,也是一個不錯的零售化選擇。比如西貝在 2017 年上線了西貝甄選電商平臺,開始售賣白蘭瓜、大棗、牛羊肉,詳情請戳文章《閑不住的西貝:進軍零售!這回要入侵顧客的廚房….》;今年 3 月,西貝還在門店專門設置了零售經理,引導消費者購買商品與會員(299元),詳情請戳《西貝門店增設“零售經理”,這次是真的奔著零售化去了!》。
▲餐飲品牌做零售的,海了去了。
我們從結果來看,餐飲企業做零售(也就是食品工業)要來錢更快,比如在 2017 年登陸 A 股市場的廣州酒家,月餅的生產銷售就是其主業之一;再從投入與產出分析,結果的確如此,一家餐飲品牌在新的地方開設一家餐廳(自營),需要重新裝修一家門店,聘請廚師、服務員,輸出管理與供應鏈,邊際成本不會遞減;而一家餐飲品牌想要在某地售賣食品,只需要談妥一家代理或者抓好渠道,為后者供貨即可。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雀巢要比星巴克市值更大,好麗友要比好利來賣貨更多。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不一開始就直接做食品零售?其實答案很簡單,入餐飲行的資金少、門檻低,建工廠或找工廠代工生產食品的一次性投入大、門檻高——海底撈可以從一家店做到去年的營收過百億,我們卻很少聽說某家大型食品公司是從小作坊起家的。
那么,餐飲做零售的第一步是什么?就是在門店把產品擺出來。前面我們說過,門店集生產、渠道、品牌于一身,把產品秀出來不僅是一種曝光,還是一種背書:菜肴好吃嗎?食材也不賴。這一做法同樣符合了零售的“產品主義先行”的理念。
總的來說,餐飲零售化,或者說餐飲企業做零售,涉足食品工業,可以捅破自身發展的天花板,進入更大的市場中去。
零售業涉足餐飲,是為了提高同店營收
最近,“零售+餐飲”喊得最火的、霸占屏幕最久的莫過于盒馬鮮生、超級物種、海物會、RISO未來店這些所謂的“新零售”產物,但實際上,零售業態里最早做餐飲,也是做得最成功的是我們常見的便利店。
在 1986-1990 年,由于土地資源有限、門店總體趨向飽和,日本便利店進入發展后期,其銷售額增長首次跌破 20%,總體店鋪數量也呈現下降趨勢。這時,它們不再追求外沿增長,而是提高同店營收,因此,引入毛利更高(比一般商品高 10%-20%)、消費頻率更高的速食類食品成了救命良藥;現在,7-11、全家、羅森等便利店的食品類產品一般占 50%-60% 左右。
而盒馬鮮生引入餐飲的初衷,要追究到馬云所提的新零售。據多方考證,從去年開始,阿里巴巴、騰訊之所以重視線下零售,是因為線上電商的紅利已所剩無幾(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線上實體物品銷售占消費品總額的比例開始固定在 15% 左右——線下實體店具備紅利,而且線下銷售才是零售的大頭。
基于這個初衷,盒馬鮮生借鑒了 Eataly 超市餐廳。紐約時報評價 Eataly:“這是一個集合了歐洲即食、全食超市、高端美食廣場以及新型學習中心的超級商店”,Eataly 的第一個核心標簽是“Italy”(意大利),也就是說,“意大利”因素才是人們選擇它的緣由,不論是比薩還是提拉米蘇,都能在 Eataly 找到正宗的意大利體驗,Eataly 的第二個核心標簽是“集市”,集市的意義在于氛圍、溝通、發現、學習,是一個超級體驗場景。
在 Eataly 的基礎上,我們再來分析盒馬鮮生,就清楚明了了:盒馬鮮生的第一個核心標簽是海鮮,消費者來到盒馬鮮生,主要是為了飽餐海鮮;盒馬鮮生的贏利點是第二個標簽——集市,利用餐飲吸引人流,與消費者建立初步聯系,再通過 App (線上)建立后續聯系后(也就是引流),開始出售商品(目前線上占總營業額的 60% 以上)。
▲這么新鮮的海鮮,你還記不住?
與盒馬鮮生相比,超級物種的餐飲屬性就更多一些,更像一家餐廳——其動線設計、桌椅設計更合理,服務更周到,餐飲品種更多。
對比“超市+餐飲”與“便利店+餐飲”這兩種模式,我們會發現前一種模式更不容易復制,需要選擇“辦公區+社區”的雙重位置,且面積大,一次性投入多;后者不僅容易復制,而且還針對性攻擊擁有新一波紅利的社區商業。
撇開模式的區別不談,回歸引入餐飲的本質,便利店和超市其實都一樣,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意——提高同店營收,印證這個道理的還有日本的藥妝店。
最近幾年,藥妝店強化了店內食品占比,比如曾經藥妝店行業排名第五的 COSUMOS 藥妝店,其食品銷售的構成比例在行業內是最高的,占據了店鋪 55%,而藥妝店并不指望食品賺錢,它們通過價格低廉的食品來吸引眾多的顧客進店,然后利用高利潤的藥品銷售來賺錢,在某個大型藥妝店中,有員工斷言:食品出現虧損無所謂,畢竟它只是用來聚集顧客的道具。
▲藥妝店成了便利店最大的競爭對手
實際上,對于餐飲與零售界限越來越模糊這件事,我們發現,重要的不是追究是餐飲增加了零售,還是零售引入了餐飲,甚至餐飲與零售的占比也并不重要,畢竟消費者在乎是吃本身,而不是在哪里吃,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品牌與門店本身才是行業最大的價值——一切經營活動離開了品牌與門店便失去了意義,而一切經營活動的“立身之本”就是品牌和門店。
開店前品類判斷與選擇怎么做?
怎樣獲取有效數據并運用?
如何制定外賣策略?
本期勺子課堂
為您全面解答~
更多餐飲課程盡在勺子課堂APP
點擊“閱讀原文”,把餐飲干貨知識裝進自己口袋!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