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恐怕沒有什么行業比餐飲業更吸引人了。
失敗案例之一
現在看來,該酒樓如此巨大的投入,從醞釀籌建就缺少了一個完整、系統的策劃班子,導致市場定位不準,且一味追求規模,盲目加大投資比例。
致命的問題在于菜系過于單一,針對的消費群體太大眾化,故不能滿足6000平方米規模的需求。除此之外,人員配置也過大,形成了投資與消費之間的嚴重失調。
籌備開業前,應該根據自己的實力來考慮開什么樣規模的,何種消費層次的酒店。換句話說,是開高檔星級酒店還是風味酒樓,是以商務、宴請客源為主,還是以團隊、家庭消費為主。你要經營的餐廳,將以何種風味菜系為主,是豫菜還是川菜、粵菜,是中餐還是西餐。這些都能決定餐廳的位置和規模。
在餐廳的選址研究中,經對其性質和規模進行擬定,根據市場調查和基地選擇結果、主要經營方針,擬定接待顧客的層次、管理水平及餐廳名稱的吸引力等,來確定餐廳的性質、等級、規模與結構。應盡量符合所選定的基礎,一旦發現不足應及時對其進行調整和完善。
該酒樓的經營時間已經超越三個月以上,酒樓的經營風格、消費群體已經成定局,調整難度相當大。
俗話說,“久病無良醫”,從古到今經商之人都對開業很重視。如果開業一炮打響,生意則會火起來,經營才能進入正道。這里強調了新的餐飲企業在開業三個月內如果有問題,必須調整,完善設施功能,與該酒樓裝飾檔次配套所經營的菜系應當獨特,包容性強。因該酒樓裝飾檔次高雅,投入較大,重點顧客目標應該由大眾消費者向中高檔以上的消費群體轉換。
在策劃中,首先要進行的是市場調查,再做市場定位,確定消費群體,然后建議投資規模以及投資額度,制定相應的酒樓裝飾風格,選擇經營菜系。
顯然,上述這些過程,一般的知名廚師是無法完成的。對無餐飲經營經驗,或有餐飲經營經驗卻無策劃經驗的投資者來說,聘請經驗豐富的、有著一定策劃成功案例的餐飲投資策劃人或管理公司十分有必要。
失敗案例之二 深圳某火鍋店垮了
上述這個投資失敗的案例在餐飲界很有代表性。伴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餐飲業方興未艾、一片生機。豐厚的投資回報,讓眾多的有識之士紛紛投身餐飲業。
在經歷了初期盲目投資的挫折后,投資者理性地認識到餐飲行業并非遍地黃金,俯首可拾。他們清楚地認識到餐飲行業的專業性,因此大多數的投資者選擇了風險相對較小的加盟投資方式,以借助餐飲成功者的優勢,來彌補自己對餐飲行業的陌生。
該投資者加盟連鎖企業,僅僅是照搬了總部在其本地的成功經營模式,在樟木頭店開業之前,幾乎未對當地餐飲營銷環境作任何分析,導致了選址、定位的錯誤――店面遠離鬧市區,而門口的公路修建工程還將持續兩年;未顧及南、北方飲食習慣的差異,廣東、香港一帶消費者的口味多以清淡為主,而以紅味取勝的四川火鍋沒有任何優越性而言。
加盟一個成熟的餐飲品牌要加盟一個成熟的餐飲品牌,必須要考慮所要加盟的餐飲企業的持續發展力――品牌維系能力、技術開發能力與營銷經營能力等等,不能只是機械復制、生澀套搬。餐飲投資者唯有站在全新的高度,用統籌的戰略眼光對環境和企業自身進行全面、專業的分析,參加投資前培訓班,增加餐飲經營的意識,方能在餐飲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火鍋經營的主要客戶在中、低端消費群,要想經營高檔火鍋,必須要有自身的特色,能夠牢牢吸引住高端消費者,而市場細分高端消費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徐先生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盲目的投資,他所選擇的產品沒有足夠的特色去吸引顧客,定位有很大偏差。所以投資餐飲行業一定要選擇有經驗的投資策劃專家進行投資前的充分分析,合理定位,才不會導致失利。
一個地區餐飲行業的競爭狀況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部分來考慮。
一是直接競爭的評估,即提供同種經營項目,同樣規格、檔次的餐飲企業可能會導致的競爭,這對餐飲企業來說,是消極的。
二是非直接競爭,包括不同的經營內容和品種,或同樣品種、不同規格或檔次的餐飲企業,這類競爭有時起互補作用,對餐飲企業有時是有利的。
徐先生過分以為“越是飯館扎堆的地方,應該越有錢賺”,原以為可以借紅杏等酒樓的火爆,拉攏一部分客人,只要經營一個“空白”項目,生意肯定沒有問題。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他經營的火鍋店無法生存。
競爭既是一種威脅,又是一種潛在的有利條件,只有把競爭對手作為一面鏡子認真分析其優勢或劣勢,才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
而徐先生在投資興建餐廳前,顯然沒有了解該區內現有餐廳,即競爭對手的經營特色與狀況:規模特色、營業時間、顧客層次、消費單價、營業額、菜系和菜單內容等,致使海鮮定價過高,超出顧客可以接受的范圍,二樓唱“空城計”是必然的。
在權衡許久之后,老李看上了一個投資小、回報快的項目――風味灌湯包。雖說店面不大,投資卻也不少,房租、設備、原料、員工,還有學習技術的費用,林林總總加起來也花去三四萬,為了開店,除了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老李還向朋友借了一萬多的外債。但不管怎么樣,老李總算是把自己的店開起來了。
開張的一個多月里,老李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可能是因為風味小吃的誘惑,老李的店每天都是顧客盈門,可是就在這一個多月內,風味灌湯包的小吃店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太原的大街小巷,沒過幾個月,老李小店前的顧客數量明顯減少,老李在朋友的建議下,在小店里也開始賣其他風味小吃,但生意還是沒有多大的起色。
來源:網絡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