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番茄資本卿永:我們比古典投資人,還要“古典”。

    作者  |  劉林鳳 米婭

    來源  |  商業地產頭條



    投資人錄


    投資人:卿永

    所屬機構:番茄資本

    主投領域:餐飲行業

    投資案例:豐茂烤串、阿甘鍋盔、姚酸菜魚、楊記興臭鱖魚、臺資味、味遠紅芳等


    海底撈已經封神。而番茄資本想要投出,下一個“海底撈”。“番茄法則”是,活得久,不燒錢。

     

    今年九月,海底撈赴港上市,給“苦逼”的餐企注射了一劑強心針。而此前,國內餐飲企業的上市路,在湘鄂情之后,基本停滯。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餐飲行業的上市企業中,美國有 50 家,英國18家,日本 97 家,香港本土24 家。相較之下,中國內地僅有15家。

     

    數字上的截然反差,暴露的是國內餐飲企業身上的沉疴舊疾:標準化難、財務收支不透明、利潤率低、融資難等等。

     

    在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看來,這些“障礙”正在一個個被清除。而海底撈上市敲響了國內餐飲企業規模化上市的鐘聲,“這也成為資本市場規模化進軍餐飲行業的重要起點”。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專注餐飲投資的機構,成立于2016年的番茄資本,參投過豐茂烤串、阿甘鍋盔、臺資味等品牌,有超500家餐飲門店的投資規模。

     

    “傳統品類”、“不燒錢”是過去幾年間番茄資本投資的“黃金定律”之一。投資態度是,比古典投資人還要“古典”,是因為餐飲是個“千年行業”,不像互聯網,需要顛覆創新。“至少十年后還能存在的品類,才會考慮投資。”

     

    “不燒錢”,是對風險的預控。因為,如果一開始不掙錢意味著未來也很難掙到錢。“因為規模越大,固定投入越高,餐飲企業并不會因為規模的增長而獲利。”

     

    但有時,低谷也就意味著機會。豐茂烤串,無疑是“黃金定律”的例外產物。卿永看重的是,餐飲企業背后暗藏的那股隱忍力量——創始人精神。

     

    2015-2016年,國內烤串界廝殺,“南有木屋燒烤,北有豐茂烤串”。可彼時,豐茂的業績與它在外的身名卻不相匹配。據悉,2015年,豐茂全年營收僅1億元,遭遇資金鏈危機。

     

    一年后,番茄資本出手了。至今它已獨家投資了兩輪,投資總額近億元。如今,豐茂烤串營收近5億元,到年底有近40家直營店(不含加盟),平均單店營收和利潤增長近10%-30%。


    豐茂烤串的成功,讓番茄資本更加堅信,低點入場會有別樣的收獲。“最近,我們準備投一個項目,也是在競爭中受到影響,業績下滑,現金流也緊張。但我們還是準備投它,因為創始人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卿永的人生履歷,看起來簡潔而清晰。他早年創辦卓航教育,2010年涉足天使投資,2015年進入餐飲行業,2016年成立番茄資本。當時,餐飲業還不太受資本的青睞。但小高潮來得比卿永預期快。


    “原以為要5年才會到來,結果只用了2年。”顯然,在資本的助推下,餐飲業的想象力遠不止于此。卿永有一個野心:“餐飲企業需要融資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番茄資本。”


    以下是商業地產頭條與卿永的對話,有刪減:



     1 

    餐飲資本之痛:上市難、退出路徑不明顯


    相比其他行業,餐飲業的資本化進程還慢許多,因為存在許多行業“障礙”:標準化難、規模化難、上市難、退出難。但卿永認為,越難的事情,往往越容易成功,因為市場相對空白。因此,番茄資本毅然專注投資餐飲,并見證了餐飲資本化障礙被逐一掃描除。


    商業地產頭條:為什么選擇專注投資餐飲業?


    卿永:最初做投資,基本上是以人為導向。只要人對了,什么行業都投,遇到好項目就投。但后來我們看到,像紅杉、IDG、天圖這些知名投資機構已經跑出來了。要跟優秀的資本競爭,我們必須深扎于某一個領域,在品牌認知和專業積累上形成壁壘,成為創業者首選的資本。


    早期也考慮過TMT、教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領域,但主投這些領域的機構已經很多了。唯一例外的是餐飲。雖然也有基金涉及餐飲投資,但很少有主投餐飲的,更不要說只專注于這個領域。


    但與此相反的是,餐飲行業的市場規模是巨大的。當時我們進入(餐飲業)的時候,市場規模大概在3萬億,今天已經到了4萬億,對整個國家GDP的貢獻十分之大,卻沒有專門的基金去投資。這就留下了一塊市場空白。


    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少,退出路徑不明顯。行業本身也有財務收支不透明、供應鏈體系落后、標準化難等問題。但越難的事情,往往越容易成功。越容易的事情可能反而越難成功,因為競爭對手太多了。


    所以,我們選擇專注投資餐飲業。希望未來餐企要融資,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番茄資本。


    商業地產頭條:從你最早進入餐飲行業到今天,行業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


    卿永:以前,餐飲業有很多行業“障礙”。但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與推進,慢慢得到了解決。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番茄資本一直在參與推動,中國資本市場提高對餐飲產業的關注度。原以為要5年才能實現,但在時代的助推下,只用了2年。


    2016年5月,國家實行“營改增”(營業稅改增值稅),幫餐飲企業減少了3%左右的稅金。這個比例是非常之高的。對于有理想的餐飲品牌而言,有了財務規范的動力。


    同時,移動支付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普及率幾乎達到100%。如此一來,又多了一個收入核查渠道。


    再加上,各類大型的垂直供應鏈平臺的出現,也助推了整個中餐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整個產業底層的變化和革新,比我預想的還要快。


    當過去的“障礙”逐漸掃除之后,餐飲業就慢慢地具備了資本化的可能性。(在時代和資本的助推下),一兩年內,很多品牌每年開出幾百上千家門店。這在過去不太可能會出現。


    番茄資本所投品牌:豐茂烤串
    來源:紅餐網



     2 

    擅長低點進入,投資活得久、回歸傳統的品類


    卿永對于品牌的生命周期的認知是:品牌就像人一樣,早晚有一死。番茄資本尋找的是能活得久的企業。而觸達這些企業的方式是,在發展低點時,進行兩個維度的判斷:創始人的精神,和品類的回歸。


    商業地產頭條:怎么判斷一個品牌是否具有孵化潛力或長期價值?


    卿永:任何一個品牌,最終都會走向死亡。這是《品牌22律》中的“死亡定律”。而我們只能去發現一些活得更久的品牌。無非是從兩個層面進行判斷。


    第一是創始人。只要創始人精神不滅,品牌就不會滅。


    我們投過兩個品牌,一個是豐茂烤串,有28年的歷史,期間經歷了起起伏伏。我們進入的時候,恰好豐茂烤串進入低谷。但創始人始終沒有想過放棄。相反,他不斷地思考求變,從產品、營銷、運營各個層面入手,尋求新的成長機會。這就是創始人精神。


    還有一個是阿甘鍋盔。在最早接觸的時候,我對鍋盔并沒有概念。但和創始人聊了幾個小時之后,發現他就像阿甘一樣勇往直前,很有沖勁兒。所以,在他們只開出3家店的時候,我們就決定投資。到2017年,開了66家直營店,我們又進行了追加投資。今年底,直營門店超過150家,加盟門店近500家。


    另外,最近我們準備投的一個項目,也是在競爭中受到影響,業績下滑,現金流也緊張。但我們還是投了,因為還是看中創始人堅韌不拔的意志。


    第二是品類。好的品類往往可能活得更久。


    過去幾十年一直存在的品類,未來幾十年也會存在。而餐飲,是一個幾千年以來一直存在的行業。它不像互聯網,需要不斷的顛覆創新。


    餐飲恰恰相反,需要不斷地回歸到傳統品類。先不說遠的,至少十年后還能存在。因此,我們對品類的選擇,會特別謹慎。


    番茄資本所投品牌:阿甘鍋盔

    來源:阿甘鍋盔官網



     3 

    餐飲很傳統,投資堅決”不燒錢”


    卿永認為,無論怎么資本化、互聯網化,餐飲都是一個很傳統的行當。因此,投資態度必須也很“古典”。不燒錢,是番茄資本從不動搖的首要原則。


    商業地產頭條:在餐飲行業的投資,與其他行業的投資有什么不同?


    卿永:餐飲是一個傳統產業。無論用什么互聯網手段,都改變不了這一點。所以,我們投資餐飲的態度也非常傳統。我們比古典投資人,還要“古典”。


    我們往往不投燒錢的項目。對餐企而言,一開始不掙錢,意味著未來也很難掙到錢。因為規模越大,固定投入越高,因此并不會因為規模的增長而獲利。甚至在店少的時候還能掙到錢,但發展到了中等規模,可能還會遇到“中等規模陷阱”。這意味著,供應鏈建設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回收周期更長,利潤更低。


    所以餐飲項目一開始就必須有很好的盈利模型,這不是燒錢就能燒出來的。


    商業地產頭條:好的投后管理,實際上是比拿到融資更具戰略價值的。番茄資本如何做投后管理?


    卿永:番茄資本的核心優勢是,專注餐飲、深耕投后。尤其是,對于垂直于某一個領域的機構,投后管理的價值是非常大的。


    我們原來做教育的,所以會對所投項目的創始人、各層級的人員提供培訓,幫助企業建立人才體系。同時,也為投資項目提供中后期FA及并購服務、資本后期再融資服務、戰略輔導、股權激勵咨詢、資源對接等。


    我們的合伙人中,有一位供應鏈專家,在全球最頂尖的餐飲品牌服務過25年。所以我們也能為所投企業,做整個供應鏈體系的建設和梳理,推薦供應鏈人才。因為供應鏈,才是餐企規模化至關重要的一環。



     4 

    餐飲新零售:餐飲食品化、食品餐飲化


    餐飲新零售,是一個不得不關注的問題。然而,很多人對此的理解容易局限于:把餐飲產品預包裝化,多開辟一個銷售渠道。但卿永對餐飲新零售的解讀是: 餐飲食品化擴大生產規模,而食品餐飲化創造品牌附加價值。


    商業地產頭條:傳統的餐飲業經過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改造,進化到了新零售的階段。你對于餐飲新零售有什么看法?


    卿永:我對餐飲新零售的理解是,餐飲食品化、食品餐飲化。


    為什么要餐飲食品化?在過去,餐飲都是“前店后廠”制造出來的。特點是,大量依賴人工,成本高、規模化低、食品安全難以把控。


    餐飲食品化,就是用食品生產的方式做餐飲,用工業化的思維把控流程和節點。以此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保證安全。在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西貝莜面,完全不依賴廚師,對出品可控,完全能做到標準化、規模化地復制門店。未來的餐企,大部分都會朝著這個方向走。


    為什么要食品餐飲化?因為食品企業的附加值不高,消費者對品牌沒有依賴性。企業只能通過食品餐飲化,才能賺到工業價值之外的那筆錢。


    比如絕味鴨脖、周黑鴨就是食品餐飲化的典型。后端出品通過標準化、流程化生產出來,用鎖鮮技術保證出品的新鮮品質,每天配送到前端門店。如此一來,把后端工業生產的食品給前端化、品牌化了。


    另外還有諸多案例,比如,王老吉也開了涼茶店,陳克明也開了面館、康師傅也開了牛肉面館等等。這些品牌,都是通過包裝食品的餐飲化,來創造附加價值,讓消費者的體驗感更好。


    餐飲食品化擴大生產規模,而食品餐飲化創造品牌附加價值。這是我對于餐飲行業,整體未來趨勢的判斷。



    – END –


    關注公眾號,回復「報告」免費獲取

    《2018年10月中國食品與餐飲行業投融資報告》完整版





    更多精彩內容查看:


    聚焦餐飲供應鏈變革,2018窄門學&番茄資本年會即將開啟

    對話馮衛東:投資企業前,對人的判斷和考察應該放在第一位

    馮衛東:餐飲投資“有路可退”,黃金時代才剛剛到來

    報告 | 弘毅10.26億收購新辣道,美菜網完成超50億元融資,10月餐飲行業有這些大事

    絕味9000+門店80億零售規模背后的五大秘訣

    干貨 | 餐飲行業投資機遇解讀

    把錢投給P2P,不如投給這個正在爆發的行業 | 報告


     ↓ 點擊閱讀原文,申請融資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窄門餐眼,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3894.html

    (0)
    上一篇 2018年12月7日 19:14
    下一篇 2018年12月7日 20:1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