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8月11日參與餐飲人必讀的一個分享,內容是關于我對龍蝦消費市場和餐飲創業這兩個話題的觀點,原本全是文字,結果被上海一位朋友全部轉錄成文字,全文接近15000字,他是一邊聽一邊寫的方式記錄,實在讓我感動和佩服,為了尊重他的勞動成果,下面的內容我除了修改一些詞語之外,其他幾乎沒做變動,非常長,看完需要超級耐心哈,不過對于打算做餐飲的朋友,以及目前做餐飲找不到客人的朋友,不妨花點時間看一下哈,應該能有一些啟發!最后,再次感謝蔡總的邀請,感謝上海的劉進!】
豪蝦傳蔣毅:
非常高興受到蔡老板的邀請,來參加這樣一個線上的分享活動。關于小龍蝦,成都在2009年之前也吃小龍蝦,但是只吃蝦尾,不是整只吃。我在成都做餐飲7年,都是做小龍蝦,我是2009年開始創業,分兩個階段,2009-2012很艱難,成都消費者不喜歡吃小龍蝦,2012年之后,我們借助新浪微博,把小龍蝦的市場打開,在成都市場,我們算是小龍蝦市場的開拓者。
關于全國的小龍蝦市場,今年恰好它是全國的熱點,餐飲人瘋狂投資小龍蝦,光是成都,上大眾點評的有近800家,應該還有100-200家沒有上,所以,成都從曾經的不怎么吃,現在變成門店超過1000家的龍蝦消費型城市,這個變化,我們身處其中感受到這種變化,事實上,這種變化不僅僅是成都的,而是代表全國的餐飲、全國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對它的偏愛,關于他的餐飲理念,大家選擇小龍蝦做為切入口。
在我們中國來說,吃龍蝦的歷史才20多年,1990之前,小龍蝦是作為害蟲存在的,八幾年也有人吃蝦,但沒有形成餐廳的這種方式,在1990年第一個把它做成餐廳,是在江蘇盱胎,名字叫紅葉小龍蝦,現在已經經營了26年。1990年之前農村里的小龍蝦是害蟲,小孩子把它搗碎,當豬食,之所以當害蟲,是因為小龍蝦喜歡在稻田里打洞。
農民特別討厭它,但1990-2000年這個階段并沒有流行到全國,而主要局限于江蘇、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這幾個地方是中國的五大龍蝦產地,受益于是有充足的貨源,在這些地方形成吃小龍蝦的風氣,2000年前后進入北京市場,北京文化名人把它起名為麻小,所謂麻小,其實就是“麻辣小龍蝦”的簡稱,才第一次大規模的進入全國消費者的視覺。
小龍蝦身上有很多謠言,尤其是互聯網不怎么發達的2005年以前,人們對小龍蝦的詬病很多,最嚴重的謠言是說龍蝦是小日本侵華戰爭時帶入中國,來消化尸體的;有人說外國人不吃的;有人說吃小龍蝦會得病……,這些,現在都被證明是不實的信息,但在以前,大家不知道真相,選擇了偏聽偏信,都以為小龍蝦很臟,不干凈,吃了生病,所以小龍蝦在全國做不開。
隨著互聯網發展,尤其是搜索引擎的大規模應用,人們對它了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才發現中國吃小龍蝦的時間是最短的,才20多年,美國人吃了200多年,瑞典吃了600多年,瑞典從16世紀開始吃,十九世紀就開始有專門的龍蝦節,做為國家美食向全球推廣,每年的8月7日是瑞典一年一度的小龍蝦美食節,不僅是瑞典國內吃小龍蝦,瑞典的企業在國外,比如宜家的門店都會推出小龍蝦。
所以中國人了解更多資訊之后,才發現小龍蝦的真相,而且發現國外吃的小龍蝦,70%-80%的蝦都還是從中國采購的,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吃小龍蝦是安全而沒有健康隱患的,因為按照歐美的食品標準來說,如果有食品安全隱患,他們本國人不會吃,而且更不會從中國進口。
小龍蝦不僅不是有害于身體的食材,還是非常健康的食材。健康從兩方面說:他的肉是高蛋白,不含脂肪的;而他的殼可以提煉蝦青素,蝦青素是龍蝦身上最寶貴的東西,但提煉技術要求很高,只有江蘇湖北才有專業廠家,它的抗氧化性很高,只有國際上最頂尖的化妝品和藥里面才有用,國內吃的基本上都是蝦肉,蝦青素基本上都出口到國外去了。
信息和資訊的發達,使小龍蝦身上的誤解、謠言越來越少,近兩年,特別是今年,為什么它成為餐飲的爆款,也是得益于移動互聯的發展,促使小龍蝦成為最牛逼的外賣單品,餐飲里很多產品不適合做外賣,比如火鍋,它的屬性就決定了不適合做外賣,而小龍蝦被認為是最適合做外賣的餐飲單品。
基于這樣的原因,從去年開始,特別是今年,小龍蝦成為餐飲行業的熱點和最紅的單品,而我們在成都也是享受到這種市場紅利,2012年之前,一天賣幾十斤,有時候夏天營業為零,2012年之后,借助新浪微博,我們在成都,帶動成都的消費市場,整個市場的龍蝦餐廳,門店從以前的獨此一家,變成現在幾百上千家,市場銷量從一天四五千斤,現在變成一天10萬斤的銷量。
即使如此,小龍蝦看起來在全國確實很紅,但他受限于兩個因素而還是一個小眾市場的產品,因素之一是季節性,他是嚴重的季節性消費性食材,4月-9月是消費高峰期,國慶一過,到次年2月份是他的繁殖期,或叫培育期,這個階段肉質非常糟糕,做龍蝦只能做半年的生意,另一個半年的生意是很慘淡的,這是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它的生長有地區性,目前為什么中國這么多年以來,只有江蘇,湖北,湖南,安徽,江西這五大產區呢,都說小龍蝦命很賤,為什么我們內地養它,規模出不來,產量達不到,因為他有天生的地域性,在不同的地方,生產出來的小龍蝦產量,個頭,品質不同,但通過這些年小龍蝦的自然選擇,只有這五個地方,既有產量,又有品質,在成都,重慶等內地,特別是北方,天氣冷得早的地方,它活下來沒問題,但沒有產量,也沒有品質。
這兩個原因決定了,小龍蝦他到現在為止,還是地域性的這么一種食材,只有在龍蝦產地,或能夠在產地方便發貨的城市,才能形成消費市場,但這些城市相對全國市場還是太小了。
中國的小龍蝦65%的產量是從湖北發來的,江蘇也有產量,但江蘇的蝦主要是兩個途徑用的比較多,一是出口;二是供長三角,江浙滬和北京等地區(編者加:我在大連吃飯的時候點小龍蝦也是來自江蘇);除了這些地方之外,其它地方的蝦,90%都是來自湖北市場。
這些情況決定湖北能夠出來蝦的地方,才具備龍蝦貨源,這就涉及到物流,龍蝦運輸只有三種:汽車,火車,飛機。飛機運輸的缺點是價格貴,優點是它的死亡率低,因為時間短嘛;汽車運輸只能限定5個小時之內,5個小時之內的距離可以使用汽車運輸;火車運輸的缺點是死亡率高,優點是運費比較便宜。
這些小龍蝦運輸當中存在的優缺點決定了,只有省會級城市(編者加:或是有機場的城市)才有充足龍蝦貨源保證,比如武漢能夠飛機發到的,或汽車運輸達到的地方,它的貨源不受限制;但到不了的地方,特別是非省會級城市,就很難打開龍蝦消費市場。因此我認為,全國市場來看,真正的龍蝦市場沒有被打開,全國的小龍蝦市場只有20%的城市在做,而其他80%都是空白市場,空白的原因在于完全受限于貨源方面的缺陷。
我們豪蝦傳在成都,前面三年苦苦支撐,2012年到現在一共也只開了19家店,我們在省外沒開,也沒打算把品牌走出四川,上個月7月22號,我們被《天天向上》邀請過去拍了一期龍蝦節目,是做為全國四大龍蝦味形的四川代表參與。
龍蝦行業發展了20多年,在我們豪蝦傳出來之前,能夠在全國流行的,被消費者認可的味型,只有三種:一個是江蘇盱胎十三香,湖北潛江油燜大蝦,湖南口味蝦,而每個地方都有麻辣小龍蝦,但很奇怪的一點,麻小,麻小,平時說到麻辣味道,正宗的肯定只認成都和重慶,但小龍蝦上的麻辣,跟成都和重慶完全沒關系,這也是我當初創辦豪蝦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在其它地方可以吃到麻辣小龍蝦,回到四川成都反而吃不到了。
因此,在我2009年想名字的時候,原本想取麻辣小龍蝦,但我當時一想,全國幾乎每個賣龍蝦的餐廳都有“麻辣小龍蝦”,我再取就沒意義,會淹沒在其中,這不是我所要的結果,我不想消失在里面,想取個有辨識度的味道,最終結合我們的龍蝦烹煮工藝,把鹵+煮結合起來,然后一直堅持做這一個味形,四川鹵煮龍蝦就這么延續下來。
湖南衛視想趁今年的龍蝦熱點,做一個全國的味形的代表,選了全國只有四大味型的創始人代表:江蘇紅葉,湖北蝦皇,湖南單記,成都選的是我們豪蝦傳,我們代表了四個省份,也代表四大味形,鄂派,蘇派,川派和湘派,目前在全國來說,能夠具有市場擴散度、知名度的,實際上也就只有這四大味形,他們都三個都是20多年,我們只有7年時間,
現在分享第二個問題,龍蝦的差異化問題。
剛才第一個問題我也提到了,我在做小龍蝦之前,我們四川是沒有代表性的龍蝦味道,我開創了一個鹵煮龍蝦的味道,首先這一點本身就是走差異化的路線,我做為四川人,個人來說,我有想做一個四川味道的情節,我在四川吃不到龍蝦,也是激發了我想做這樣一個龍蝦味道的內在情節,
因此在最開始創業做味道時,就沒想著做其它味道, 09年我開始做的時候沒有蒜蓉蝦,清蒸蝦也只是開始剛剛,就是湖北那個靚靚蒸蝦,他們也只是剛剛開始做這個味道。這種情況給我帶來的不好,是有三年的煎熬,稍有不慎就可能死掉;好處則是一旦我們把他作好了,就有很強的辨識度。
我們在2012年是成都餐飲行業的一匹黑馬,所謂黑馬就是,絕大多數人突然一下子看到全成都都在曬一家小龍蝦店,2012年新浪微博的上升勢頭是最猛的時候,而在2013年下半年微博沖頂,在2013年之前的兩年的時間,那個時候微博上還沒有一些亂七八糕的東西,其公信力非常強,我們借助新浪的上升勢頭,消費者在上面玩的很嗨,玩微博的最前沿的一些人幾乎天天都在微博上發我們的信息。
因為在互聯網上,美食,美女,美景三者是最大的分享源,完全是消費者自發的分享,我們在成都又是第一家專業做龍蝦的餐廳,自然而然的就贏得了消費者自發的這種分享,導致全成都,無論是普通的消費者,還是媒體的賬號,當時都瘋狂的轉發關于我們的信息,一下子打開了消費者的觀念,讓大家發現,原來成都還有這種小龍蝦的吃法,在2012年紅了以后,到2012年底,我們接到了幾百個想加盟我們的邀請。
但是我個人來說,在餐飲方面,我非常排斥加盟的作法,就像前面說的,豪蝦傳我是熬了三年才做起來,做的都非常辛苦,我認為做加盟連鎖很容易把品牌做壞,如果分店賺錢還好說,你說啥他聽啥,會按照你的要求來,如果分店沒辦法賺錢的時候,總店提的各種要求分店不一定聽的,因為他要自保,他說我想要客人,我要節約成本,所以他可能沒辦法按照你總店的要求來。
基于對加盟模式的排斥和不信任,我放棄了2012年底,2013年初這幾百人的排隊加盟請求,只是在我們的消費者里面,挑選了8個人,在四川的二級城市:廣元,都江堰,德陽啊這些地方,包括成都周邊,一共開了8家,第二年開了9家店,我們在成都、在四川一共19家店。
這就是我第二個差異化,第一個差異化是味道,第二個是合作模式的差異化。
和普通的加盟差異在哪里,我取名叫“合營模式”,是因為我除了提供味道之外,我其它也幫不到人家,我又沒有團隊,沒有配套的配菜,沒有成熟的加盟體系,我只能給對方提供味道,基于這樣的原因,我專門設立了一種合營的模式,叫“聯合經營”。
所謂的“聯合經營”,就是我們成都這邊,我們出品牌,出味道,出技術,出師傅,對方出資金,出現場管理,我們不收一分錢的加盟費,通過對方賣錢,我們每一斤抽幾塊作為我們的利潤,比如我外地的合作伙伴,他要是今天賣到100斤,他營業額做到6000-7000元/天,按45%毛利,他能賺3000/天,其中有500塊是我的,如果他做的好,他一天賣500斤蝦,我一天賺2000多,他能賺到2萬,3萬,我們算過這個比例:他們生意越好,我們占比越小;他生意越差,我們占比越大。
但是這個占比,實際上沒意義的,舉例來說,如果分店一天只賣20斤,這樣,他肯定賺不到錢,但我也一樣賺不到錢,因為他一天賣20斤,我有100塊利潤,十天1000塊,一個月抽3000塊,算下來我是虧的,為什么?
因為我要給師傅工資,師傅的工資是兩邊給,他給基本工資,我這邊給保底工資,哪怕分店一只蝦不賣,我也要給師傅工資,因為這個是保底工資,所以我們和分店綁在一起了,我們希望分店他做好,他分店做的越好,我們賺的越多,分店做的不好,我們一分錢也賺不到,甚至要虧錢,這種情況呢,我們相當于給自己做了一個風險的嫁接。
如果我收加盟費,我可以什么風險都沒有,但是這個品牌有風險;但這種合營的模式,相當于讓分店和總店綁在一起了,讓分店相信我們總店和他們站在一起,我們希望并且愿意全力協助他去把生意做好,他做的好,我們賺的利潤的才多;他做的不好,我們也就沒錢賺,這樣相當于大家共同承擔風險,共同經營這個產品、這個品牌。
最終下來,這個合作模式算是很成功,我們現在的這些分店,基本上每家都在賺錢,做的多的,像華陽店,一天可以賣三四百斤,高峰期甚至做到五百斤以上,都是比較正常的,這是第二個差異化,目前是我們在成都雖然是規模最大的(連鎖)龍蝦店,有19家,但經營方式和合作方式和傳統的多店模式不太一樣。
第三個差異化,我們在后面的發展當中發現,成都開始只有我們一家,現在有近千家,這是掛著龍蝦招牌的店家,還有很多傳統的餐廳,沒掛龍蝦的招牌,也在賣小龍蝦這個菜,這個數量就更多了,加起來估計在1000-2000家,消費者面臨這么多選擇,我該如果保持優勢,如何保持市場生命力,競爭力呢?在2014到2015,我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
最終下來,我就給豪蝦傳做了一個戰略轉型,2015年之前我所有的心思是想著把豪蝦傳這個餐飲品牌做大做強,但2015年以后,我發現,做餐飲是始終存在風險的,我生活在成都,大家知道,成都餐飲競爭非常激烈,成都是一個消費者只認味道的城市,我們面臨的競爭,在全國是排得上號的,成都現在有上千家龍蝦店,幾十上百個味道,我們怎么樣才能不被市場淘汰,我從自己的這幾年的餐飲觀察來看,我發現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作為一個餐飲品牌,始終存在風險,一個餐飲品牌可能會火一年兩年,甚至十年八年,但很難活的長久,成都有很多知名的老派餐飲品牌,但新的餐飲出來以后就逐漸沒落了,最后我在找出路的時候發現,我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我的品牌,不是“豪蝦傳”這三個字,因為我發現這幾年豪蝦傳這三個字的品牌知名度降低了,而降低了的原因不是我們營銷宣傳做的不好,而是市場必然的行為。
為什么是必然的行為,打個比方,最早成都只有一個店,就是我的豪蝦傳,所有吃蝦的人,都會知道我們,現在有上千家店,每家店都在用自己的渠道和自己資源來宣傳,他們宣傳出來吃龍蝦的人,就不知道我們豪蝦傳,也就是說,之前我是唯一,現在我是千分之一,做的人多了,必然的我的知名度會受到影響,如果更多的店開出來,如果有更多能干和牛逼的老板出來做這個事,我們就會慢慢的變成兩千分之一,三千分之一,五千分之一,我們就可能也會走向衰落。
那怎么樣來改變這種頹勢,減少這種風險呢?
我就想到我們四川的生命力,我認為川菜會永久存在,只要四川這個地方存在,川菜就永久存在,同理可推,只要有川菜,就有回鍋肉,就有麻婆豆腐,但背后的餐廳,不一定長久存在,做川菜的餐廳,有的活半年,有的活十年,有的活二十年,但川菜會一輩子存在。
基于這樣一個思考 ,所以我就想我們豪蝦傳,手里的東西有什么?主要有三個資產:
第一,我個人,作為豪蝦傳和鹵煮龍蝦的創始人,我就是這個品牌的資產之一;第二,我們的豪蝦傳品牌;第三,我們的味道。到底我們從哪個方面來發展?哪個方面具有持續性?這是我花了一年時間來考慮的。
從我個人來說,每個人有疲勞的時候,甚至有厭倦這個行業的時候,我現在非常喜歡餐飲,但保不齊,2年,3年,5年,10年以后,我還會不會繼續這樣喜歡餐飲?我不愿意把賭注放在愛好這個不確定性上面,所以我就放棄了我個人的差異化。
第二,品牌的差異化。豪蝦傳這個品牌我把他做出來,它就已經是差異化,但它這個差異化沒有穩定性,隨著市場上品牌越來越多,競爭情況下它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弱,并且我們本身并不具備走向全國的運營和管理能力,所以我最終放棄了在這個品牌的差異化上發力,最后我發現我們手上最大的資產,最大的財富,其實就是全國獨家的鹵煮味道。
“鹵煮龍蝦”,這四個字,本來就是我創的,名字是我起的,這個味道也是我在成都把他做起來的,并且只有我們能做出這個味道,成都很多餐飲同行,反復研究也沒做出來和我們完全一樣的味道,我就發現,如果我把精力放在它上面,把它做成一個像回鍋肉一樣的特色菜品,變成川菜的一個代表,一個特色性美食,只要有人喜歡吃這個味道,那這個味道就一定會存在,就好比只要有人吃川菜,回鍋肉就存在一樣。
所以基于這樣一個思路,2015年下半年,我們公司做了一個戰略轉型。由曾經的全心全力打造豪蝦傳這個餐飲品牌,變成在做餐飲品牌的同時,開始研究四川鹵煮龍蝦的全標準化,通過大半年的驗證、落地執行,我們已經把鹵煮的烹飪方法,在原來半標準化的情況下,做到了全標準化,然后我們在省外找了二十多個城市來落地做測試,現在各方面情況來看,我們走了一條以“四川鹵煮龍蝦”這個味型走向全國的道路。
如果從發展差異化的角度來說,對全國的龍蝦同行來說,我們本身也是一個特例,目前全國四大味形,其它三大,你到其所在地的任何一個飯店,都可以點到這個味型的小龍蝦,但鹵煮龍蝦這個味型,目前只有我們一家掌握,要吃鹵煮龍蝦的味道,只有在我們豪蝦傳各分店才能吃到,只有我們的廚師才能做出這樣的味道,并且,只有我們的調料才能做出這個味道。
所以說,味型這個東西,才是我們所掌握的最優質的資產,我剛才提到,有人的因素,品牌的因素,味型的因素,我們最后評估下來,發現做味型才是最長久的,只有做開這個味道,做的足夠好,我們豪蝦傳以這個味形創始人身份存在,它就順便的綁定了長久的生存機會,就好比,只要有人喜歡吃麻婆豆腐,那它的創始人就可以做一輩子生意,只要我們讓全國的消費者,喜歡上這個味道,我們的創始人身份也可能獲得永續發展的機會。
基于這樣的原因,我們從排隊的幾百個想合作的伙伴里,挑了一部分省外的合作伙伴,從2015年底開始,做了很多嘗試,在外地,貴州,山西,云南,深圳,杭州,來推廣測試我們的鹵煮龍蝦,為了這個措施,我們也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不收加盟費,不收學費,來成都以后,不僅包教會,還承包了他們在店內的生活,就看他能不能在當地做出鹵煮龍蝦的味道,看當地是不是能夠接受。
所以基于我們味道的差異化,合作模式的差異化,和我們味型的差異化,最終我們現在走在了一條公司兩條腿發展的路:一條腿是豪蝦傳這個餐飲品牌,在省內擁有19家門店的餐飲品牌這條路;另一條是我個人親自抓的省外龍蝦味型的推廣。這兩條路來看,目前豪蝦傳這個品牌,它還是要腿粗一點,畢竟已經7年;而鹵煮龍蝦味型的重視,我是從2015年下半年才開始,現在還屬于起步階段。
現在來說我們心里比較踏實,心里焦慮感沒那么強,心情更放松一點,因為單就龍蝦而言,目前我們還是屬于成都市場最出名,生意最好的品牌之一,同時,我們已經邁出了省外的鹵煮龍蝦推廣這么一條路,這條路呢,對我們來說有更大的市場前景,更堅實的市場基礎。
反向的,如果我們能把鹵煮龍蝦在全國市場做的很好,豪蝦傳這個餐飲品牌也會隨著它做的更好,這一點也是其它龍蝦同行不具備的,其它龍蝦同行沒辦法去推廣一個味道,比如十三香,已經存在20多年,其他做十三香的餐廳推廣這個味道沒意義,因為在外面可以隨便買調料,做出這個味道,你把別人教會了,他轉個身在其他地方買調料,做出來的味道,可能比你更好吃,這個就沒意義。
基于這三方面的原因,我們豪蝦傳公司的發展,這兩條腿,一條是我們的餐飲品牌,第二條是,鹵煮龍蝦這個味型,我們的發展之路,就變得和所有的龍蝦同行不一樣,基于這個原因,我們有了更大的目標,這個味道能帶出成都龍蝦消費市場,那么走向全國后,我們想讓全國更多的消費者品嘗這個味道,去用味道征服他們。
我們的目標很單一,只征服喜歡吃正宗川菜的消費者、只征服那些能夠吃麻辣味道的消費者,不能夠接受麻辣的人,我們自動把他排除掉,我們只做能吃麻辣的消費者,當然,隨著川菜在全國的流行趨勢,這種嗜好麻辣味道的客群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對這件事件,抱有比較樂觀的期待。
接下來,我分享第三個問題,創業當中的危機和機會。
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分幾個方面來說:餐飲其實不只是味道的問題,擁有了一個味道,但不一定能做好。現在很多生意好的餐廳,大家也有同感,其實味道并不怎么樣。這里面涉及餐飲的三要素,是什么呢?第一要素,是菜品和味道,第二是經營和管理,第三是營銷和宣傳。這三要素缺一不可,只不過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偏重,而餐飲創業中的危機,就來源于很多人片面的依賴某一個方面。
拿我們豪蝦傳來舉例,在2012年之前,有三年的時間,我們過得非常艱難,當年采購價八九塊,現在二十八九多塊,當年味道一樣,個頭更大,售價還更便宜,但是夏天吃龍蝦高峰期,我們有時一桌客人都沒有,很多人以為我們會死掉,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方法和途徑,來讓成都消費者知道,有這么一家吃龍蝦的店,為什么2012年以后,我們成為成都餐飲的一匹黑馬,而且把成都整個小龍蝦市場都帶起來,是因為趕上了微博上升的風口機會,有一個途徑讓成都的吃貨知道,原來成都有這么一個吃小龍蝦的地方。
因此,這給我們巨大的教訓也好,經驗也好,就是不管有再好的味道,一旦營銷和宣傳跟不上,消費者不知道,生意也可能好不起來;尤其是移動互聯的時代,出現很多一夜爆紅的餐飲,他們沒什么味道底子,也沒什么經營和管理,但為什么爆紅啊,是因為營銷宣傳上做得很厲害,很出色,所以生意就好。
我們以2012年為界限,把餐飲行業前后分為傳統餐飲和新派餐飲,新派餐飲一個巨大的特點是他有一夜爆紅的機會,而傳統餐飲,基本上不太可能。所以說,在新媒體和移動互聯時代,也意味著新的餐飲時代,它危機中孕育著創業的機會,你如果本身是一個網紅,你本身具備資源的優勢,你可能一夜之間創造出一個龍蝦品牌,造成一夜之間排隊。
但這里面也有危機,因為網紅太多,有影響力的人也太多,消費者的信息來源渠道也就太多,別人會被你吸引,也可能被比你更能干,更優秀,更有影響的人吸引,當不停的追逐這些網紅和名人的時候,你有什么東西可以留下他們,讓他們心甘情愿的到你的店里消息,這是很多很多老板所沒有考慮到的,也就是說他可能很容易獲得客人,但同時也很容易失去客人,我認為這里面恰好是新派餐飲創業的危機和機會。
機會很多,很多人抓住 ,但是,因為對危機意識的淡漠,沒有考慮清楚,人們抓住的這個機會可能就是短暫的,一個月,幾個月,或者半年。因為新的流行不停出現,話題一旦過時,客人就會輕易的被別的東西吸引走,這種情況在新派餐飲里出現的比較多。
那么如何規避這種危機呢?我認為這個東西因人而異,因產品而異,相對來說,產品過硬的,他的危機抵抗能力,可能更強一點,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比如餐飲老手和新手看到的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分析就不一樣。這里就無法給出統一答案了。
【群友提問環節】
第一個提問:現在用什么方式和途徑,做更好的營銷宣傳?
現在很艱難,我認為,包括我的餐飲同行也認為,新媒體的紅利正在過去,如果2012年的情況是現在這樣,四川餐飲市場可能就沒有豪蝦傳和鹵煮龍蝦的什么事了,剛才我也提到了,2012年,正是微博上升路的時候,那個時候大家非常相信它,沒有很多營銷帳號和廣告帳號什么的,每個人背后都相信他的人,那個時候大家來發的東西,都很有公信力。
但是現在呢?傳統媒體的沒落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閱讀量下降的很厲害,紙媒,電視,雜志都陷入一種沒人看的困境, 35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少看傳統媒體,都在看手機,但新媒體出現了什么情況呢?就是新媒體公信力還沒建立起來,就開始在下滑:剛建立的時候,就有廣告找過來,當你打幾次廣告以后,消費者就不相信你說的任何話了,這就是新媒體營銷宣傳面對的巨大的問題。
其它地方我不知道,就成都而言,成都現在新開的餐廳太多,大家都在削尖腦袋的找,哪個平臺和哪些媒體具有傳播的影響力?只要你有影響力,所有的商家都會找過來,你要幾千,一萬,兩萬都行,只要能讓他們生意好起來,都沒問題,但大家也知道,一個平臺廣告做這么三四次,又不篩選的話,消費者上一次當可以,上兩次當可以,但沒有第三次了。
現在的媒體要么很難聚集起有足夠影響力的消費者,就算聚集起來以后呢,又要面臨商業化不商業化的選擇問題:商業化吧?影響力和公信力可能遭遇馬上下降;不商業化吧?那做它的意義何在?拿它來干什么用?畢竟不是每個新媒體都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前景。
這樣一來餐飲商家就頭疼了:選擇傳統媒體,宣傳效果不明顯,選擇新媒體,也會淪為千條萬條信息源中的一條,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我認為呢,現在餐飲,不是更好做了,反倒更不好做了,難就難在你沒有營銷和宣傳的渠道。
有一種情況例外是就是網紅經濟,你如果在做餐飲之前,本身就是自帶粉絲,比如龍蝦行業里面的卷福龍蝦,關注龍蝦的可能知道,有個張嘉佳,為什么從去年到現在做的還不錯,就是因為張嘉佳,他曾是中國作家收入排行榜的冠軍還是亞軍,他本身就是自帶上千萬粉絲的作家,他來做卷福也好,做其它也好,就可以把自己的粉絲順利引導成消費者,但這僅限于少數人,絕大多數創業者,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和條件,所以,我認為是比較艱難的。
第二個提問:做大一個龍蝦品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實際上這個問題,可以概括成,做一個餐飲品牌要注意哪些方面,龍蝦只是餐飲眾多品類里的一個王牌產品,但實際上它遇到的全是餐飲里面遇到的問題。絕大多數餐飲要做品牌的話,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問題,也就是我剛才提到的菜品味道,運營管理,營銷宣傳。
首先是味道,你要有差異化和辨識度的味道,比如你想在江蘇開,現在江蘇遍地是十三香了,甚至人家都吃煩了,你說你能把他做的多好?就算你用最好的十三香,做出最牛逼的十三香味道,但十三香在江蘇已經成為爛大街的東西,你沒辦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同樣的道理,你在湖北做油燜大蝦,湖南做口味蝦,也會淹沒在這個城市的幾千家店里面。
怎么破?那就是你在味道上要做就做差異化,你做的如果別人無法提供,那可能最好;但餐飲行業跟風很快,這有點不現實;哪怕只能暫時領先也很不錯,市場暫時沒有,對銷費者會帶來味道上的對沖和刺激,也可以吸引到別人,形成市場先行者的優勢。
其次是營銷推廣上的差異化,可能就是每個人的資源和方式不一樣了,傳統的發傳單,傳統的去等回頭客,現在這已經不現實了,因為傳統餐廳,之所以可以慢慢等,是因為以前成本低呀,我09年開業的時候,服務員600~800塊可以隨便找,現在兩千五六都找不到年輕女孩當服務員;我們以前房租幾千塊,現在房租2萬都租不到好地段。傳統情況下,因為各方面的成本都很低,所以他可以慢慢守;但現在不行,你三個月沒生意,老板都活不下去,因為他各方面的成本太高了,這需要在營銷宣傳上找到自己的途徑。
第三個方面就是日常運營和管理上的本事。就算你再能干,把所有的客人吸引到餐廳里面來,他只有兩個原因能留下,在四川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消費者嘴巴太刁,他可能唯味道論;但出了四川,到其它地方,尤其是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消費者可能更在乎就餐環境、消費感受、現場體驗感這些,這些全靠經營和管理來提供。
在四川,只要你味道好,哪怕是路邊的蒼蠅館子,也都爆滿,但是放眼全國,不一定這樣,因為消費主力軍變了,現在尤其是九零后,九五后成為消費主力,他們很在乎就餐的儀式感,環境啊,服務啊,逼格啊,各方面的非味道因素。
所以說,你哪怕再能干,宣傳營銷再厲害,怎么留下消費者?就是你要研究的問題,宣傳再牛逼,你留不下別人,無非也就一段時間的好生意,幾個月以后可能就不行了,因為你沒有回頭客,你需要讓運營的人去做讓客人留下來的事情,從菜品的味道,就餐的環境,現場服務等方面努力,無論是什么,你就是要找到一個讓客人愿意留下來的理由,一個反復支持你的理由,這個是老板需要認真去考慮的。
所以總體說,一個餐飲啊,他單邊挑,某一個方面很強也可能做得很好,有這樣的餐飲案例,但這只是特例,絕大多數餐飲,味道不能太差;營銷宣傳一定要及時,時間不等人,以前沒關系,現在耗不起;客人到店后,要讓客戶產生二次,三次消費的欲望,需要運營管理的能力,這三方面需要平衡好之后,才有可能做成品牌的機會。
第三個提問:在做好產品和經營管理的基礎上,一個餐飲項目是不是只有不停的輸出自己的IP,才能在當下異軍突起?
這個問題很好,這個IP,說的更直接一點,就是老板,或是創始團隊個人的IP,但IP,存在有兩個問題,是被動輸出和主動輸出的問題,比如張嘉佳,他本人在做龍蝦之前,就是一個全國很知名的作家,就是主動的IP,他本身很喜歡吃小龍蝦,他擁有獨家秘方,把所有的粉絲自然的導到卷福這個品牌上,這種非常非常好,但這樣的案例非常少,屬于特例,還有孟非的小面,就是名人的餐廳基本上就是這種情況。
也有另外一種叫被動的IP,很多創業者做餐廳,慢慢的做成了有影響力的IP,我蔣毅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我在做豪蝦傳之前,沒有任何人知道我是誰,成都餐飲市場沒人認識我,我本身是一個餐飲外行,結果因為這么多年下來,我堅持只做小龍蝦,堅持做這一個味道,然后帶出了整個成都的龍蝦消費市場,不厭其煩在微博上天天與客戶互動,然后又把我的創業日志全部寫出來,我是從2009 7月3日開始寫,一直堅持寫到現在,每天大概兩三千字,現在大概有將近400萬字吧。
2012年之后,我個人就變成一個我們店的IP, 2009年看我日志一路看過來的消費者,以前根本不相信,我這邊一個外行,能把龍蝦在成都做成功,但是他們全程在看我的創業日志,看著我慢慢的一步一步做出效果,所以最終下來,我就變成成都餐飲市場里面一個IP,餐飲同行也好,消費者也好,認為我做龍蝦可能比較專業,用功比較深。
我這就屬于一個典型的被動IP,張嘉佳就是一個主動IP,主動和被動的區分,在于他做餐飲之前,是屬于什么身份:張嘉佳做餐飲之前,本身就具備上千萬的號召力,所以只要產品味道,運營管理沒問題,那么他開的卷福餐廳生意就不錯,現在他不在杭州北京到處開卷福餐廳嗎?生意應該都不錯;我是因為開餐廳,然后才在消費者里面形成個人的影響力,我是完全受益于餐廳,張嘉佳開卷福,是完全受益于他個人,所以,兩者是不一樣的。
但是我認同這個問題就是說,你在產品,運營管理沒問題的話,確實你能夠輸出一個IP,從目前來看,這是最好的方式,也是一個最容易獲得消費者認同和口碑的方式,但是,不管主動的IP張嘉佳,還是被動的IP我,在整個餐飲行業都太少了,這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不是我從天涯論壇開始寫日志記錄創業過程,不是一直堅持使用博客,微博,微信這些工具,我不可能稱為IP,別人也不會認同我;如果張嘉佳做出來的味道太難吃,別人也不會認同他,所以這個是味道和管理沒問題的情況下,最好的一種輸出方式。
第四個提問:龍蝦產品沒問題,口味很認可,本來想通過互聯進行推廣,可是沒有什么效果,未來餐飲營銷該怎么做?
這個問題,我們感觸太深了,我的味道從2009年創建的時候,就已經很好了,我們的吃完以后,味道都可以留到兩三天的,我們可以做到,辣嘴不辣心。有的龍蝦吃完后嘴唇很辣,但身體其它器官是沒有什么影響,這是我們在2009年、2010年、2011年都做到了,但是我們當年差點死掉,為什么,就是這個問題:我東西很好,但是找不到方法,我不知道怎么傳遞給我的消費者,這是所有新的餐飲都會面臨的問題,也是很多老的餐飲市場在面臨轉型時候遇到的問題,這個和我剛才回答的問題有很多共通點哈。
大家都知道傳統媒體的沒落,都想通過互聯網獲得這種爆發式增長的機會,但互聯網只有這么幾個營銷渠道,第一,要么你本身是個IP,要么你就借助第三方的平臺,第三方平臺是什么,就是說各類自媒體的帳號啊,一些大V啊之類的,通過他們去給你做一個傳播,這種傳播剛才也說了,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公信力下降,但這兩種渠道上都是借助外力,給點宣傳費就可以實現,
還有一種途徑現在非常非常流行,就是借助第三方的外賣平臺,餓了么,美團,百度外賣之類的第三方平臺,包括達達,跑腿公司等,這也是一個解決餐飲渠道和銷量的方法,但這個方法,里面存在兩個問題:
你如果自己是品牌的話,你上這個平臺有很大的風險,比如說我們,我們在成都已經七年了,已經深入人心,55一斤的價格是全成都最便宜的價格,你上美團上餓了么,那你肯定打折,對吧,他要求你必須打折, 88折,或者8折,你如果不打折,你在美團外賣里面沒有任何優勢,他也不給你排前面,消費者也搜不到,那有什么意義呢?
但是你如果選擇打折,拿意味著對陌生人打個88折,這種行為會傷到曾經一直支持你的老客人,人家支持你這么多年,到店里都是全價,結果你跑到美團上對于陌生人打那么多折扣,老客人一定會冒火的,你這樣變相傷到你的老客人,所以對于本身是一個品牌來說,如果和第三方合作,就要注意這方面的風險。
對于一個剛剛起步的小餐廳,在沒有品牌的情況下,就沒有這方面的隱患,和第三方平臺合作,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在龍蝦領域有很多借助第三方平臺的案例,比如夾克的蝦,炒作大師等都做的不錯,如果大家關注一下,可能會更清楚,他們根本不需要門店,全靠第三方平臺,做的很好,一個月上百萬營業額,這個就需要大家放下芥蒂心和第三方去了解它里面的游戲規則。
所謂的游戲規劃就是,比如說你要去評估,你的定價減去平臺的打折,扣點,以及其它方面的費用以后,你還能剩下多少。我不知道大家聽我的這個分享中,有多少是做餐飲的人,餐飲里面的毛利能高到50%-60%,實際上純利能做到15%-20%就是一個正常水平,純利超過20%多的,都會面臨龐大的競爭,因為看到你賺錢大家都會進來。
絕大多數餐飲,在正常情況下他只能做到15%-18%這個純利水平,基于這樣的原因,你可以考慮與平臺合作,把打折、扣點去掉以后,是否能夠做到超過18%的純利,如果能做到,那么選擇它將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只是需要提醒的是,選擇第三種方法,用第三方平臺的方法,要注意一個風險:
你的客源全都在第三方平臺上,一旦和第三方平臺合作出現問題,或者說第三方平臺出現一些調整,可能會直接傷到你的利益,我在南京有一個合作伙伴,他做冒菜,成都的一種麻辣燙,在今年315出事情之前,她可以每天賣到8000~9000塊,一個月近30萬,但是因為315對外賣黑作坊的曝光,她也受到影響,第一是卡的很嚴,所幸她什么手續都齊全;其二是扣點從5%提高到15%,這一下讓她感覺到非常惱火。
第五個提問:餐廳的IP一定是創始人輸出才會有效果么,可以引入嗎?
餐廳的IP不一定是創始人,當然是創始人更好。但實際不一定非要創始人。拿我剛才來說的張嘉佳來說,大家了解的這個品牌卷福,但實際上張嘉佳自己是不做蝦的,去年我在江蘇工廠時,負責卷福的技術合伙人也在那邊,張是作家負責營銷,他的合作業人負責技術,大家明面了解的是張嘉佳做卷福,但換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他的技術合作人做了幾十年蝦以后,引入了張嘉佳這個IP來做卷福品牌。
第六個提問:鹵煮調料可以直接購買嗎?
我們的鹵煮調料雖然已經邁出了這一步,并且以后會更加堅實的邁出這一步,但是我們目前沒有公開的銷售,因為我們前面這六年時間,只在四川,在省外沒有做這個嘗試,我們不知道這個味道到了外地他是否會變。能留下幾層,所以說從去年到今年的開始,我們一直在做落地的測試,去做一些味道的基礎的測試,看看當地能不能做出出了成都還一樣的味道,如果做不出,差多少,這一步測試的工作還沒有結果,這是第一步。
我們同時也在探索,走出省外市場,就像我們剛才所分享的,今年我們選擇了十幾個合作伙伴,但是效果并不好,他們有的地方做的和我成都一模一樣,但是照樣賣不好,我們也在思考背后的原因:他們哪怕拿到成都最牛逼的味道,但當地知道這個味道,品嘗到這個味道的人太少,所以他們也面臨和大家一樣的困境,就是拿到一個最好的味道,但是找不到目標客戶,這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反思,到底我們這個味道要怎么樣才能走向省外的市場?
所以我們也在思考怎么走出去這個問題,也面臨一些選擇,我們可能會考慮和第三方平臺直接合作。餓了么,百度外賣,美團,以及京東的外賣平臺,京東到家一直是做生鮮的,他們也準備發力于美食外送版塊,我們試圖探索和第三方平臺直接進行外省計劃,由我們提供味道,對方提供渠道,然后看怎么來實現更大的市場突圍,為此我們愿意把利潤全部讓出去,我一斤蝦哪怕只賺一兩塊錢都行如果第三方平臺愿意自己做最好,不愿意自己做,我們就在當地尋找落地的合作伙伴,比如說蔡總在北京。
我們現在打算探索這樣的模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樣的模式帶來以下幾個好處:第一是客戶不用自己去找,直接通過第三方平臺引流;第二是我們可以把巨大的優惠直接讓給消費者和平臺;第三是一旦給第三方平臺15%的扣點,所有的配送對方都包掉,外送上也不用額外費心,我們的團隊就只需要把龍蝦按標準烹飪好即可,今天做幾百斤龍蝦,按單銷售,賣完就了事,通過這種方式,我希望探索出一條鹵煮龍蝦走向省外的方法。
基于一方面我們的味道還在做落地的測試,另一方面我們走出省外的商業模式還在做探索,所以沒有公開對外銷售調料,只是說對此感興趣的朋友,我們給他提供一些基礎的調料去做落地測試,我們不鼓勵開店,就像剛才所分享的,開店面臨的風險太大,所面臨的問題遠遠不是你有一個好味道那么簡單,很多餐館都有好味道,但是發展不好,他找不到自己的客人,不知道如何影響到自己的客人,不知道怎么樣讓自己的味道讓更多的人品嘗,這是目前所有餐飲面臨的難題。
【完】
繼江蘇十三香,湖北油燜大蝦,湖南口味蝦之后,第四個具有地區代表性的龍蝦味型,純正的川派麻辣味道,曾經專屬于成都豪蝦傳龍蝦館,他們借這個味道成功撬開成都的龍蝦消費市場,引出四川吃龍蝦的熱潮;現在創始人面向全國推廣四川鹵煮味道,爭取讓全國喜愛龍蝦的消費者,品嘗到地道四川風味的麻辣小龍蝦!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