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掌柜攻略(ID:zggonglue) 希凌
從接地氣的武大郎燒餅,張亮麻辣燙,蘭州拉面,到不明覺厲的 Highline ,鮨正,雍頤庭……
五花八門的餐廳名字背后,有哪些“套路”可循?我們分析了 100+ 餐廳名字,有了這些新發現。
套路一:
以“人物化”取名,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一家來自北京的網紅點心把店開到了上海,聽說要排好幾個小時的隊才能買到,它叫:鮑師傅糕點。
(有人總結了網紅美食的爆款套路)
有人總結了網紅美食的爆款套路:在吃的東西前面加一個老年人的名字,比如胖阿姨香酥雞,王阿婆絲襪奶茶,趙阿姨小餛飩…..一聽到什么阿姨啊什么師傅啊,讓人不禁感覺——“哇,夠正宗,絕對有秘方!買買買!”
這是個調侃,又不止于調侃。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餐廳喜歡以“人物化”取名,比如表哥、表妹、表叔的“親戚派“,鮑師傅、熊師傅、張師傅的“師傅派”,小明同學、田老師、張媽媽的“熟人派”。
這些名字一聽就能記住,我們感覺都是“身邊的人”很親切,充滿信任感。
(以“人物化”取名的餐廳)
表妹香港靚點餐廳李靜陶說,取名字時覺得“表妹”是人與人之間的稱呼,比較俏皮,能拉近和客人的距離。
我們在大眾點評上看到了這些評價:
“第一次是被名字吸引到的!”“第一次來,名字很可愛。”“表妹沖這個名字也得來吃呀。”“這老板真會起名字,一下子感覺對這餐館好親切。”
“人物化”取名的第一波紅利過后,追求新意很重要,否則遍地都是“親戚”、“熟人”,最初的親切感可能變成厭倦感。
畢竟,只是想靜靜吃個飯而已。
套路二:
以“品牌+品類”取名,快速讓消費者知道你是誰
想吃漢堡時腦子里浮現麥當勞,想吃披薩時想起必勝客,喝杯咖啡吧,去星巴克……那么問題來了,想吃小面,餃子,小龍蝦時你會想起誰?
是不是還沒有答案?
這成了很多主打單品餐廳的追求——讓自家品牌和某一類小吃劃上等號:當消費者想吃某類小吃時,立刻想起自己。
它們喜歡用“品牌+品類”的取名方式,讓人一眼就知道這家店賣啥。餐廳主打單品集中在面食,餃子,小龍蝦,沙拉等。比如主打面食的餐廳,有醉面,孟非的小面,豌豌重慶小面,蔣老頭重慶小面,私蜀小面,犟小面,愚小面,七辛客重慶小面……
(主打單品餐廳的取名套路)
成立于 2014 年的遇見小面,是一家主打重慶小面的川渝風味面館,主要在 CBD、大型 shopping mall 區域開設面積為 80 – 120 平左右的連鎖小店。門店共有 30 余款產品,包括 12 款面加抄手,以及多款小吃、飲品。它們在保留 20% 的明星產品的情況下,根據當季的銷售情況和氣候情況,進行產品迭代。
除了在取名時突出品類,差異化產品也成了餐廳爭先包裝的賣點。
主打餃子的餐廳,除了常見的“ xx 餃子”,也開始出現這樣的名字:船歌魚水餃,喜鼎海膽水餃,喜家德蝦仁水餃,集天鲅魚餃子……
餐廳以主打單品命名的好處是,讓人快速知道你是誰,也讓人感覺你更專業。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不要選擇受眾過窄的單品,客流量可能會低得可憐。
套路三:
以地名取名,突出菜系特色
當看到“邊境東南亞小吃,湄南河泰廚,幽蘭東南亞餐廳,曼谷 5 巷,西貢媽媽”這些名字時,你基本可以判斷出來這是一家主打東南亞菜系的餐廳。而如果看到“大賞,椰子屋”這些名字,你還能猜出來這也是主打東南亞菜的餐廳?
(以地名取名的餐廳)
結合地名取名,和以“品牌+品類”取名的思路一樣,也是為了向消費者傳遞“我是誰”。當把這件事說清楚后,你需要更多去考慮如何突出餐廳的特色,與顧客建立共鳴?
套路四:
巧用諧音字
賣豬蹄的叫小蹄大作,賣小龍蝦的叫舞蝦小說,買包子的叫包容心……看到這些名字,你有沒有欣然一笑。
餐廳取名巧用諧音字,有意思更容易讓人記住你。
(餐廳取名巧用諧音字)
傲鰻是一家主打“鰻魚三吃”的日料店,人均消費 400 元。店名隱隱透著一種“傲嬌”和“高冷”,仿佛是在傳達對產品品質的足夠信心。與名字親和力強,人均消費 87 元的“鰻鰻的愛”相比,傲鰻的名字突出定位的差異性和餐廳調性。“超級愛吃鰻魚!被名字吸引了!”“看名字就知道主打的就是鰻魚飯了。”“沖這傲嬌的名字,奔著這兒招牌鰻魚飯來的。”“很喜歡這個調調,味道超級贊,名字很傲嬌。”
用諧音取名匹配餐廳的調性很重要,如果不能讓人覺得耳目一新,建議不要走這個套路。它的弊端顯而易見——在輸入法中一般不能直接將名字打出來。比如輸入“ aoman ”,出現的是“傲慢”,而餐廳叫做“傲鰻”。
還有不要使用一些容易引起誤會,或者寓意不好的名字,比如“飯罪團伙”。有噱頭不等于有客流。
套路五,六,七……
上面我們總結了 4 種餐廳取名套路:“人物化”,“品牌+品類”,“以地名突出菜系”,“巧用諧音字”。
你還可以試試這些思路:
以菜品的感官體驗來取名,多見于川菜,比如味覺的辣,有辣尚癮,辣小邦,辣家私廚,辣府,蜀辣驕……
以動物系列來取名,多見于咖啡館、甜品屋,比如花貓餐廳, zoo coffee,貓膩 157 號咖啡,喵了個咪貓 bar,甜心兔子……
把品牌變成一種社交貨幣,比如一個鴨子美食品牌叫“叫個鴨子”。一個滴滴市場總監曾在朋友圈發,“周五很辛苦,叫個鴨子犒勞下自己。”翻譯過來就是,我很寂寞想找個人陪我。但是他不能這樣去說,所以就用“叫個鴨子”去幫他說出這些話。類似的還有一籠小確幸,很高興遇見你……
這些”套路”往往可以多條并用,比如西貢媽媽,既走“親戚路線”,也結合了菜系地名,雙流老媽兔頭則是使用“地名+單品”。
套路之外的思考:明確定位更重要
//
什么樣的名字對餐廳而言,稱得上是一個好名字?
前奧美創意總監小馬宋說,好名字有非常簡單的檢測指標,你只要問三個問題即可:
?你告訴別人這個名字,別人是不是可以一下子就寫出來?
?搜狗輸入法是不是可以直接打出來?
?輸入這個名字的時候,你會不會需要切換鍵盤?所有中英夾雜、數字和文字夾雜的名字都算不上好名字。
取名時要避免使用生僻字,繁體字。我看到過一家餐廳,同時掛著兩個招牌,一個招牌是店名,另一個是加注拼音的店名。通過拼音,我才知道店名的讀音。
(小銚雞湯的兩個招牌)
公司樓下一家茶飲店明明開業很久,但同事中沒人叫得出它的名字。
(一家不知道名叫什么的茶飲店)
連網紅喜茶也曾受到名字讀音的困擾,把英文名“ HEEKCAA ”改成了“ HEYTEA”。
(喜茶曾因英文名字難念而改名)
餐廳名字要讓顧客認識你,你叫什么,怎么讀。然后認知你,你在經營什么,名字和定位匹配很重要。當你走進沙縣小吃,心理訴求是吃性價比高的快餐,這時老板遞來一本西餐菜單,你會點餐還是離開?
不同定位的餐廳,取名調性不盡相同。西餐追求的是“國際范兒, fashion ”,多會用英文名或英文+中文,日本菜突出的是“匠心,小而精”。來看看大眾點評上北京本周排行前五的西餐,日本菜,感受一番。
(大眾點評上北京本周排行前五的西餐,日本菜)
如果你家餐廳走的是親民路線,請直白一些,避免用“ AKIMOTO ”這種乍一看不理解也記不住的名字,相反如果走高端宴請路線,總不能叫鄰家小廚吧?
先有定位,再談名字。
試著問問自己:餐廳有什么特色,滿足什么樣的消費場景(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客單均價多少,目標顧客是誰,他們具備什么特征?
一個小技巧是,研究同樣定位的餐廳如何取名,取長補短。列出備選名字后,找到目標顧客,聽聽他們的評價。好的名字一定既能表達餐廳定位,又符合目標顧客的審美。
如果沒抓到本質,只懂得套路,最后可能被套路。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