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責任感去生活,嘗試為這個世界帶來點有意義的事情,為更高尚的事情做點貢獻。這樣你會發現生活更加有意義,生命不再枯燥——史蒂夫·喬布斯”本周餐飲圈的一則新聞再次更新了我對餐飲行業的思考:餓了么投資黃太吉。看似不大不小的一個新聞相比黃太吉以往的幾次融資,這次顯然沒有掀起曾經如潮般的口水與爭論。或許是行業對黃太吉的融資已習以為常,或是曾經性感的故事今天已變得平常。如今的餐飲圈已變得更加現實。
黃太吉這一輪融資背后我關注了兩個要點,其一,巨頭開啟加緊布局供應鏈市場,黃太吉成為餐飲供應鏈市場中的一個重要IP。其二,截止本次融資,大部分曾經火爆的互聯網餐飲品牌都已“回歸現實”。
(互聯網人、廣告人、餐飲人、投資人,赫暢的職業經歷塑造了一個思維與常人迥異的奇才)
黃太吉融資了,其它互聯網餐飲品牌呢?
互聯網餐飲品牌可以泛指那些具備互聯網思維經營理念,依靠互聯網傳播起家,并最終得到TMT行業高度關注的餐飲品牌。這些品牌的創始人往往出身互聯網公司并具備較高學歷(黃太吉創始人赫暢:曾就職于谷歌中國、百度,西少爺肉夾饃創始人孟兵:曾就職于騰訊、百度,伏牛堂創始人張天一: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他們得到了這個社會最廣泛的關注,幾乎每個品牌都是一夜爆紅,如今看來也算是老一輩的“網紅”了。
媒體和大眾的關注賦予了誕生初期的互聯網餐飲品牌無數光環,很快它們得到了資本的高度關注,包括IDG、險峰長青、洪泰資本等頂級基金都參與了對互聯網餐飲品牌熱潮的助推。直至2014年,互聯網餐飲的概念達到頂峰,但隨著O2O熱的消退,整個互聯網餐飲概念也跟著一路下滑……
從資本層面說大部分互聯網餐飲品牌都進入了B輪、甚至C輪的階段。資本必然要求除了概念、故事,還要拿出“真東西”,更合理的變現模式或者顛覆行業的更新方法。黃太吉從創始至今其方向有過兩次比較大的變化,從最初的互聯網思維煎餅品牌到成為一家綜合餐飲公司再到開啟反向重構邏輯進軍中央廚房+外賣模式,黃太吉儼然從臺前走向幕后,從追逐資本故事到走向縱深行業布局,而其它的互聯網餐飲品牌也經歷了類似的變局。
西少爺肉夾饃:變成一家更“真實”的餐飲品牌
創始人孟兵絕對算是一個“認真”的創業者,在采訪中我能深刻感受到他希望自己努力的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以及一個優秀的餐飲人,對于別人給他的各種“帽子”他打內心不在乎,更不在乎是否有人說自己做的是互聯網餐飲品牌。如今的西少爺肉夾饃90%的員工都來自“真正的餐飲公司”,其中相當部分來自麥當勞肯德基,孟兵說如果可能的話他希望成為中國的麥當勞,用肉夾饃走向世界。前一陣,孟兵在朋友圈放出眾籌邀請,我問他這是否會是未來西少爺的擴張重要模式,孟兵回答是否定的,這次眾籌少了對概念的追捧,多了對行業的思考,孟兵在做著自己的實驗。放下高調,拾起穩步前進的基因,整個西少爺肉夾饃都在回歸理性。雖然邀請孟兵出來站臺的活動依然很多,但大部分都會被他推掉。不再依靠炒熱一兩篇文章博取好感,而是把注意力挪到出品、環境、服務等餐飲行業真正重視的問題上去。如今的西少爺步步為營,正在一步步的實現自己的開店計劃。
(在西少爺早期的品牌策略中,選址“鐘情”中關村,他認為那里是最容易引發熱點的地方)
人人湘:放棄傳統餐飲,改行saas服務
人人湘在鼎盛時期也只有三個店。但是作為一個互聯網人,劉正顯然不會輕易放棄苦心構建起的IP價值。于是,從2016年起人人湘變成了一個“殼”,而里面裝的是“香橙餐飲系統”,這套整合了多個信息化功能的餐飲系統成為了人人湘新的目標、新故事,而人人湘的店面則變成了最直觀的“體驗店”,一切功能都在其中被展示。做孵化器、做智能餐飲服務、營造智能餐廳市場氛圍成為人人湘近期在做的三件事。用劉正自己的話說,這件事要比人人湘的米粉生意更偉大,2016年4月剛剛過半,劉正在店里連續辦了5場Patry,把曾經的米粉店變成了VC會客廳、媒體采訪間、圈內沙龍園地,顯然,這支團隊的基因并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但“人人湘”已經變了。
(香橙系統背后的最大優勢便是人人湘這個餐飲行業的強IP)
伏牛堂:從開店到做電商
相比人人湘,伏牛堂的米粉生意還算不錯,在北京陸續開了6個店,大眾點評星級均為4星。在拿了千萬融資之后伏牛堂將目標盯在了線上,年初,伏牛堂給每個媒體人發了一包可用于流通領域銷售的米粉禮包。在不少人看來,這是伏牛堂進軍電商的號角,但事實上至少在淘寶,這款看似可以迅速擴大經營規模的米粉銷售乏善可陳。最近出來演講的張天一更多在回顧他的社群經營理念,包括年初那場轟動了朋友圈的50萬人線上超級發布會,對社群的理解、對90后的理解、對新消費的理解是張天一擅長的,畢竟兩次餐飲創業的他都依靠著“鬼道”的套路殺出了一條不一樣的模式。
(張天一認為,伏牛堂不等于米粉而等于“霸蠻”,等于今天年輕人生活態度和方式)
叫個鴨子:與嘉和一品合作
叫個鴨子一問世就叫來了資本春天、成為媒體的寵兒,伴隨著叫個鴨子的還有很多希望通過名字來博人眼球的品牌,比如:叫了個雞、鵝滴神、叫個不停等等。但除了叫個鴨子如今還活著,其它品牌均已死亡或成茍延殘喘狀。
(叫個鴨子以極強的“自傳播”能力火爆了朋友圈,但再火的餐飲品牌也要回歸餐飲經營本質)
此前,掌柜攻略了解到叫個鴨子正在積極和嘉和一品合作,包括在后端食材供應鏈以及門店配送層面。但目前,似乎這一合作尚未最終落地。而據百度外賣和餓了么的數據統計,叫個鴨子目前的外賣情況也并不理想,以叫個鴨子望京店為例,餓了么+百度外賣兩個平臺月售出單量之和不足100單。
互聯網餐飲到底給行業下了什么“蛋”?
最近一段時間我連續拜訪了數十個餐飲人,有一個很大的感受。越來越多的餐飲人變得“清醒”、“理性”。經受了2013、2014的互聯網大潮洗禮,如今的絕大部分餐飲人都活得更明白。在他們眼中,黃太吉、西少爺、人人湘、伏牛堂是無法比擬的餐飲神話,高高在上。曾經很多人想去跳起來碰到那個“神話”,但最終都失敗了,模仿者尸橫遍野,失敗的不是行動,而是思路。如今,這樣的人變少了。但餐飲圈依然對這些互聯網餐飲品牌有著敬畏之感,至少從思維上,目前的確少有傳統餐飲人可以超越他們。
互聯網餐飲品牌對整個行業的最大功績莫過于他們敲醒了很多仍在沉睡的行業人,這其中包括互聯網人也包括餐飲人,互聯網餐飲的突然爆發讓人們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變了,而當這些互聯網餐飲品牌開到你的對門與你競爭時,這種感覺對餐飲人來說便更加強烈。我想,今天的互聯網餐飲品牌們更多成為了一個行業無法抹去的“符號”,這種符號告訴我們新的思維、玩法的確可以給行業帶來不同,雖然你今天還做不到甚至你并不屑于做到,但你不得不承認,這一批“新餐飲人”的確對行業產生了不小的震動。
而從互聯網行業角度來說,互聯網餐飲品牌必然是“教育市場”的排頭兵,資本炒熱了互聯網思維、O2O、互聯網+的概念就必然要有身先士卒的品牌沖在前面。我們看到伴隨這一批互聯網餐飲品牌崛起的還有整個餐飲O2O市場,包括外賣、包括更新理念的SAAS服務、也包括如今巨頭對餐飲后市場的窺覷,而同時,新美大在這一時間內產生、口碑開始迅速崛起。乃至整個餐飲行業也出現了互聯網思維潮,更新、更酷但同時具備嚴謹的傳統經營基因的品牌開始爆發,包括樂凱撒、很久以前等“少壯派”品牌崛起勢頭明顯,而老一輩餐飲品牌也在這一時期內開始向新消費市場發力。
可以說,互聯網對餐飲影響的第一波高峰已經退去了,未來的市場會更加理性。我想,主導這個三萬億市場的必然不會是互聯網餐飲品牌,畢竟這個市場水深程度非常人可以想像,但他們已然推起了更多餐飲人對變革的渴望和執著。也讓更多行業外的人發現,原來做餐飲也可以很酷、很潮,這也必然將會讓更多人才流入這個古老的行業。這一深刻的印跡也將在很長時間繼續影響整個餐飲圈……
2016,互聯網餐飲的終結之年
近期,看到一些餐飲投資人仍將互聯網餐飲作為核心的投資項目,也有不少跨界人士希望借互聯網餐飲之名找到自己的創業方向。對此,我實在不敢茍同,因為在我看來,互聯網餐飲的紅利期已經過去,2016年,將是互聯網餐飲創業的最后時機,但困難重重。2016年之后,可能世間再無互聯網餐飲。
互聯網餐飲的概念起源于2012年,那一年,以黃太吉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人跨界進入餐飲業,憑借品牌營銷和顧客互動及玩法的一系列創新,成為一股快速崛起的餐飲新勢力,形成以黃太吉、西少爺、伏牛堂等品牌為代表的“互聯網餐飲模式”。盡管爭議不斷,但他們興起對于行業的最大意義在于從不同途徑和視角引領了一定的潮流,加速了中國餐飲的進化。
(“社群”一直是伏牛堂的關鍵詞之一)
但到了2015年,除了黃太吉進化為整合供應鏈的外賣平臺備受關注,人人湘探索出了智能餐廳系統而轉型餐飲服務商之外,現階段互聯網餐飲鮮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者,即使是黃太吉和人人湘,也僅僅邁出了進化為“新式武器”的第一步。
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一是大多數互聯網餐飲仍是在做品牌,做產品,即使它有互聯網營銷、社群運營、玩法創新等一系列先行優勢加持。但一個餐飲品牌的成功還有很多必須要素:產品研發、出品品控、食材供應鏈、成本結構優化、選址以及團隊等,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較大的短板,很多互聯網餐飲品牌在“造勢”成功之后,后面一系列的“造飯”問題都要慢慢補課,一樣都不能少,否則就可能導致創業失敗。因此,大多數互聯網餐飲品牌的創業之路,與傳統餐飲品牌并無本質區別,可謂殊途同歸。
二是另一部分互聯網餐飲則是做平臺,或者如赫暢所說的“提供賽道”。這一類互聯網餐飲創新將頗受餐飲投資人的青睞,因為他們在嘗試通過互聯網結合的方式,優化或升級餐飲行業的經營效率和顧客體驗。但這類創新屬于賽道式,平臺式創新,相似領域的成功者可能只會有一家,至多不超過三家。
而目前已經有黃太吉、人人湘等互聯網餐飲先行者在渠道端和服務端布局賽道,把自己的模式做成標準的產品提供給餐飲同行,這將進一步提高互聯網餐飲新入局者的門檻,可謂是前人吃肉,后人喝湯,甚至連湯都很難喝到。而后端食材供應鏈的創新之難度,絕非一個跨界人士帶領一支優秀團隊可以短期搞定的,它甚至需要海底撈這樣深耕供應鏈體系的資深餐飲企業才能進行模式創新的嘗試。
(黃太吉從未停止過創新)
三是2016年的資本市場會顯得更冷,資本投資會越來越謹慎,純燒錢的不投,有前景的謹慎投,沒有突破性創新的餐飲品牌一般不會投。在這樣的投資邏輯和情況之下,很多互聯網餐飲品牌也許能通過創始人的能力和模式打動投資人獲得天使投資,但后續的發展將可能會面臨融資困難但錢已燒完的窘境,打著互聯網餐飲的旗號謀求快速發展,未必是一條很好的餐飲創業之道。
而更為重要的趨勢是,2016年,隨著傳統餐飲品牌學會并理解了互聯網餐飲的先行優勢,再有原始經營經驗的積累和資本優勢加持,未來互聯網餐飲的競爭優勢將難以存在。我們可以看到,目前西貝、巴奴毛肚火鍋、樂凱撒等品牌已經在品牌傳播、營銷玩法、顧客互動運營等方面做得十分出色,成功打造了不輸于互聯網餐飲品牌的線上影響力,也在粉絲營銷和忠誠顧客沉淀方面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西貝的開放式廚房也是一個賣點)
可以說,過去互聯網餐飲的先行優勢,將成為現在優秀餐飲品牌的標配,再無互聯網餐飲之分。未來,誰再以品牌營銷和玩法作為自己標榜互聯網餐飲的優勢,就顯得與時代有些格格不入了。
因此我認為,與其思考如何找到顛覆餐飲行業的創新模式,不如找到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產品和經營模式來打造品牌才是跨界人士創業的方向,因為與賽道邏輯的平臺型“面”的生意相比,餐飲行業本身更像是“點”的生意。
餐飲創業者更應該學習大董、西貝、海底撈、外婆家、黃記煌等品牌,通過地方菜品的創新、新的菜品組合、新的吃法、新的服務等方面的創新來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或者通過成為優秀食材的供應商,通過成為新技術和新設備的研發廠商和獨特的設計來構建自身在餐飲行業的競爭地位,這些創業方向,遠比打造一個現在看來已經“虛無縹緲”互聯網餐飲概念更有意義,也更能夠發揮跨界創業者的部分優勢。
2016年,互聯網餐飲這個餐飲現象,應該可以終結了。
( 本文由《餐謀長聊餐飲》整編于掌柜攻略)
▲餐謀長聊餐飲 (AD:Canmouchang)
▲本平臺所推送的文章,部分采編于各大媒體閱讀量最高的文章及作者投稿,有些文章作者不 詳所以未注明,如果涉及版權問題,請您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人數定位:策劃人,營銷者,品牌官,其它可繞行。
END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