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篳路藍縷,40年砥礪奮進。我們餐飲人用雙手書寫了發展的華彩篇章,拉開了一個行業的擴張序幕。
行業40年的巨變,離不開每一位餐飲人。來自國有企業的改革家、企業家、科技大師、開放先鋒無疑發揮了引領作用。
接下來《餐飲經理人》微信公眾平臺用40天的時間講述這40位民營企業家在改革開放40年間創業圖存,創新求變的故事,生動再現了這些企業的成功路徑,以及諸多鮮為人知的細節。
今天為您呈現我國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創始人郭培基的故事。
看完記得點好看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
歡迎轉發朋友圈 謝謝你
40年40人
郭培基
他開辦了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
改革開放政策催生了“悅賓”。
在人們的眼里,“悅賓”已經成為北京乃至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地標”和“縮影”。
回顧38年“悅賓”飯館走過的歷程,
通過這家店,我們可以真切地感知改革開放的細節,聽到時代中國前進的腳步聲。
(▲1980年開業時就懸掛著的書法作品“嘗嘗看”依然保留著。這幅字只有年月沒有落款,原因是贈字人有顧慮彼時社會對個體戶評價仍有爭議)
沒人能想到,1980年開張的飯館,可以一直運營到現在。2017年,國家統計局有數據顯示,全國關店數是開店數的91.6%。也就是說每新開100家餐廳,就有約92家餐廳以關張告終。該數據還發現,在不同價位餐廳中,人均50元以下的餐廳關店率遠高于其他價位。悅賓飯店好像游離在這個“市場規律”之列。
也沒人能想到,38年時光流逝,悅賓飯店始終未曾離開過翠花胡同,雖幾經擴建,但到現在也只要11張桌子,幾十平米面積。即使滿座,一次也只能招待50位左右的客人。
(▲因為換發營業執照,郭家如今保留的是一張由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京臨字第362號”北京市個體工商戶臨時營業執照,生產或經營范圍是“早點、午餐”,核發的時間是1980年12月31日)
1980年,郭培基和劉桂仙夫婦在自己家中開了一間只有四張桌子的飯館,當年的郭培基夫婦自然不會知道,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翠花胡同43號,由3間平房中一間改成的“悅賓飯館”,就這樣成為了北京乃至中國的第一家個體餐館。在許多年之后,它會和鳳陽小崗村一樣,成為中國改革史的標志之一。在那個年代,‘悅賓’的開張可謂轟動世界。飯店門口,吃飯和看熱鬧的各排兩隊。很多中外記者聞訊趕來采訪,也排起了長隊。美國合眾社記者龍布樂后來在他的報道里這樣寫道:“在共產黨中國的心臟,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的小胡同里恢復元氣。”
▲1980年,北京日報在一版報道悅賓餐館開業
1981年春節,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姚依林到悅賓拜年,鼓勵郭培基夫婦“把買賣做大”。
90年代,郭培基夫婦又將附近的翠花胡同一片房子買了下來,開辦了“悅仙美食”,營業面積擴大了10多倍,以滿足更多顧客的需求。
2000年,上了年紀的劉桂仙將廚勺交給了徒弟,自己則當上了廚師總監,天天往廚房門口的桌旁一坐,每道菜只要從她面前經過,聞聞味兒就知道正不正宗。
這時的“悅賓”的當家菜已從開業的4只鴨子誕生的鴨子菜——香酥鴨、麻辣鴨、炒鴨雜,發展到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蒜泥肘子,體現魯菜和粵菜的風味;有豬肉絲、雞肉絲、蔥絲、姜絲和芹菜絲為原料的“五絲桶”;用上湯調制的“面筋扒白菜”;另外,還有干燒魚、清蒸魚等。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備受關懷
38年來,同樣的位置,同樣的門臉,同樣的店名,不過照料生意的換成悅賓飯館的第三代。
承繼了奶奶手工的長孫郭誠辭了外面的作業,回到悅賓飯店,守著奶奶傳下來的滋味。郭誠找到了說服自己的理由:我們家就不是生意人,是手藝人,只要把菜抓住了、做好了,悅賓就能一直做下去。“悅賓回頭客特別多,有的人七八年才來一次,但他會說,‘味道沒變,還能找到當初的感覺’,我覺得這是對我們最高的贊美。”
有時,堅持不變比改變更加辛苦。但這就是歷史賦予悅賓的責任。“這是一份關于改革開放的記憶,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我們的堅持,把它呵護好。”這是郭誠樸實的理念。
孫女郭華則打點著店里的里里外外。郭華說,盡管自己從小生長在北京,可這些年城市改變太快,店里的生意要怎樣持續,家人也不是沒有考慮。比方,外賣現在這么火,要不要做?郭華說,“外賣的確能進步銷量,但有些家里的菜不適合,略微涼了,那口味就徹底不一樣。”作為一個胡同里的服務于老百姓的飯館,現在仍然堅持每天現采購、現加工、加工工序不打折扣,這也是為什么有很多老顧客評價說“姑娘,你家這菜跟30多年前一個味道”的原因。
郭華覺得,北京的改變越是快,人們對傳統的東西就越是愛惜。從前有位“老顧客”對她說,自己從在娘胎里就吃“悅賓”。也有新顧客慕名而來,嘗嘗北京胡同里的風味。
個體經營近40年的悅賓,背后,隱含著的是匠心和傳承精神,餐飲界從來不缺新品牌、集團化運營,在這個以規模化、以盈利界定成功的時代,悅賓第三代郭華樂意把這份手藝、這個味道、乃至爺爺奶奶經營的理念傳承下去。他們可能一直不會變成大公司、大企業,唯有熱愛胡同,熱愛胡同味道的本心不會改變。現在她的任務,就是要守住“悅賓”,守住這份胡同里的文化。她說,“這不變比變難多了。”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全文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全文
餐飲業40年發展,離不開這40人 |榜單發布
鄧超:1995年使用電腦收銀,如今外賣年銷售達7億
王慧敏:30歲踏入餐飲業,上海菜上市第一股
劉延云:團餐品牌的領軍者
劉國梁:健康飲食理念的踐行者
湯慶順:創新思維盤活老字號
湯瑞仁:紅色情懷餐廳的引領者
麥廣帆:玩轉品牌營銷,引領粵菜潮流
杜中兵:爆款策略打造高端火鍋
李紅:首個赴美“敲鑼”餐飲人
吳國強:“餃子王”產業化之路
何永智:加盟模式成就“火鍋皇后”
汪崢嶸:創新不間斷 時尚多品牌
張天一:“互聯網思維”下的新一代餐飲人
張蘭:時尚川菜的探路者
張永舵:“魯菜盟主”贏在人才戰略
海底撈:百億企業超預期服務
【★內容詳見《餐飲經理人》雜志第2期★】
看趨勢、站風口 3月份訂閱,驚喜多!
《餐飲經理人》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烹飪藝術家》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策劃:《餐飲經理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