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餐飲精英們關注的公眾平臺
“
近兩年,餐廳的平均壽命已經縮短到了508天。
餐飲業正在經歷一輪巨大變革:規模不斷擴大、業態開始多元化、新消費群體不斷崛起……
餐飲行業2018全年收入42,716億元,同比增長9.5%。大數據看好,但各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根據《中國餐飲報告2018》統計,2017年,年底比年初新增了311萬家餐廳,但也有285萬家餐廳在這一年中倒閉。關店數為開店數的91.6%,已關閉餐廳的平均壽命為508天,餐飲行業整體競爭愈發激烈。
而美團此前給出的2016年數據是平均月倒閉率10%,全年下來超過120%的復合倒閉率。
高增長率下,伴隨的是高死亡率,血淋淋的關店數不斷提醒你餐飲的競爭比你想象中的還要殘酷。
更可怕的是盡管餐飲營業額下降30%甚至更多,但新增的商業體仍在增多,同時商場內的餐飲配比也在不斷提高。可以預估2019年餐飲經營環境只會比2018年更加慘烈。
– 01 –
大環境巨變,餐飲保命線線縮短
1
經濟下行,消費欲望低迷
全球經濟下行,各行各業的生意都不好做,甚至開始出現全球性的裁員。
這場裁員波及范圍為全球,經濟來源少了
可身上的重擔卻沒減少 圖源:百度
倒閉裁員潮中失業者的收入水平急劇下降,隨之而來的居民對生活消費品和服務價格水平的購買意愿下降,餐飲企業業績疲軟。
2
餐飲合規下,利潤遭受擠壓
大環境在變,國家政策也開始調改,一大批無證經營被取締。并且隨著對餐飲企業管制不斷加強,品牌一旦發生問題,就將不復存在。
出了食品安全問題被叫停的
一籠小確幸 圖源:百度
陸續出臺“規定”、“禁令”,狠狠沖擊了原有的餐飲行業。單單社保入稅這條,成了繼“三高”后又一條壓在餐飲人心中的大山。
人工成本在逐年攀高,社保入稅后利潤要降低三分之一,企業的生存環境更加艱難。
– 02 –
只求快速套現
對市場沒有敬畏之心
很多非餐飲行業的人眼見市場持續火爆,再加上固有印象中覺得餐飲毛利高、入局門檻低、變現又快,于是毅然投身而入。
這些人大多抱有“降維”的優越感,覺得自己有穩定的客流,不缺資源,市場前景也看起來一片大好,然而現實卻給了狠狠一擊。
最開始的潮汕山牛肉火鍋
跟風者基本死光,只剩頭部品牌 圖源:百度
就拿牛蛙為例,曾經只要沾邊牛蛙的火鍋、干鍋、燒烤,都能借助紅利躋身為網紅。
牛蛙單品店數量瘋長,全國門店數量超過上萬家。高速擴張的現狀,伴隨的是品牌、產品、模式同質化嚴重,跟風抄襲風波不斷。等不到顧客進店消費,卻等到隔壁又開了家牛蛙店。
去年牛蛙品牌的急速增長 圖源:紅餐網
現在回過頭來看,近兩三年來火起來的品類,熱潮過后都是一片狼藉。團起團滅近百萬投入幾乎都打水漂,大把的店三個月都沒撐過去。
心態不對,初衷不對,忽視餐飲行業的運營規律,不深耕品類,只求快速套現,市場也終將給這些餐廳以顏色。
– 03 –
冰火兩重天
頭部品牌收割中小餐飲
如今餐飲行業的現狀是:小餐飲越來越難做,大餐飲的布局和發展卻越來越快。
冰火兩重天現象明顯,正規軍、集團軍全面收割市場。這些餐企把觸角伸向其他城市的時候,對其他城市餐飲的擠壓力度將會是巨大的。
2018年11月,海底撈新開了14家門店。除了1家在日本市場外,其余13家門店,主要在二三線市場。
海底撈來了
你要怎么存活? 圖源:商業地產頭條
這樣大肆進攻下,區域性的“正規地方軍”還能勉力抵擋一陣,而“散兵游勇”遇上了像這樣系統管理的“集團軍”,那就完全沒有競爭力,連生存都難以維系了。
餐飲業的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頭部品牌在進行大規模擴張時,伴隨著的就是小品牌的店面就在不斷倒閉。屆時數百品牌、數萬小店的消失也是頃刻間的事情。
– 04 –
用“小”思維做“大”品牌
活下來了,也不代表能一直活下去。餐飲的路很長,很多時候才是剛剛開始。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夫妻店也算是個有點名氣的網紅店了,好不容易熬過了市場檢測,做出了口碑,有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眼看自己人氣爆棚,但一擴大規模,就發現消費者不買賬了。
人氣爆棚的小餐館很難發展成連鎖品牌 圖源:百度
更有靠著爆品一炮而紅之后陸續開了幾十家,結果光是模仿他的就開了幾百家。消費者一在山寨店吃出了問題,背鍋的還是品牌自身。……諸如此類的,令人唏噓。
對餐飲企業來說,擴張就是個魔鬼階段。人員班子一擴大,管理成本就極速上升,最關鍵的是管理手段和“小”的時候完全不是一個維度。用同樣的玩法只會加速滅亡。
即便商業模式在一家店得到認證,也不意味著就能實現規模復制,很多餐飲都死在這個階段。與其亂打亂撞,不如找專業的餐飲咨詢公司進行系統升級。
當然倒閉原因肯定也不止上述四種,也有可能是過度營銷、也有可能是食品安全……
餐飲的底層邏輯變了,做餐飲絕不是做飯那么簡單了。接下來倒閉的餐廳只會更多。
? 結語 ?
如今的餐飲業,是品牌公司、科技公司、供應鏈公司和設計公司的總和。
餐飲品牌已經無法單憑經驗經營,競爭也不單是設計、產品的競爭,而是模式、系統、品類、選址、運營、產品、營銷等全方位的博弈。
本文由胡茵煐原創并授權發布
胡茵煐,漆點品牌咨詢 Black Dots 副總經理,中國首批餐飲O2O理論實踐者,專注餐飲全案營銷,數十年餐飲線上線下營銷經驗,曾服務新加坡同樂餐飲集團、耶里夏麗餐飲集團、湖南食在不一樣、家府潮汕菜、兜約下飯菜、陳記順和、潮牛海記、九龍珠餐飲、伊佳林開心夢工場等品牌。(微信公眾號<漆點品牌咨詢 ichonghowe>)* 如有文章方面的探討,請聯系作者,微信號:yuelaoban
如果覺得喜歡
歡迎您點擊右上角轉發或收藏
往期精彩內容: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也可購買:
《餐飲經理人》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烹飪藝術家》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給我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