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點:
1. 從成立到上市,海底撈在24年做對了什么?
2. 為什么說“服務”只是海底撈核心競爭力的外衣?
3. 海底撈是如何做到“連住利益,鎖住管理”的?
今天,餐飲行業的傳奇——海底撈終于上市。
弘毅投資王小龍在朋友圈公開稱贊:了不起,四個打麻將的牌友打出了中國最大的餐飲集團。
△張勇夫婦與施永宏夫婦,昔日的牌搭子共赴香港敲鐘
上市對于一家企業,或許意味著階段性成功,但對于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來說,上市更像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據招股書顯示,海底撈在2018年上半年仍然保持著營收高增長。海底撈2018年上半年營收為73.42億元,同比增54.4%。2017年全年營收為106億,復合年增長率為35.9%,主要營收來自于餐廳經營。張勇及夫人舒萍持股占比約為68.6%。
這并非是張勇第一次赴港敲鐘,兩年前,海底撈旗下控股公司頤海國際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張勇夫婦對頤海國際持股占比為35.59%。距離上次敲鐘,僅過去兩年,頤海國際股價漲幅卻已超過5倍。
海底撈大事記
過去24年,張勇的創業史經歷了從改革攻堅年到PC互聯網崛起再到移動互聯網普及的整個跨越,而海底撈也成就了它24年來的華美蛻變,慢跑,穩健,憑借服務領跑,比肩者寡。
△ 張勇在香港交易所
四川長虹股票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滬市第一藍籌股。也是在那一年,張勇與妻子舒萍、施永宏與妻子李海燕四人在簡陽開起第一家火鍋店。據稱四人還是不錯的麻將牌友。
1999年
張勇帶領海底撈跨出四川省,正式在西安落地運營。
2006年
海底撈的第一條火鍋底料生產線在成都正式運營,供應給四川海底撈集團的火鍋餐廳。
2007年
海底撈開始向第三方經銷商提供火鍋底料產品。
2011年
海底撈異地復制緩慢,張勇開始引進日本經營之父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模式”。
2013年
海底撈將火鍋底料供應商頤海拆分出來,加速門店擴張,為頤海上市鋪路。
2016年7月
頤海國際(1579.HK)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2017年4月
海底撈培育的冒菜品牌優鼎優掛牌新三板,進軍快餐火鍋領域。
2018年9月26日
海底撈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
一個有情懷的企業似乎更容易成功。
海底撈在企業文化和管理體系上的領先擁有 “很容易看明白,但又不容易模仿和超越”的核心能力。
與一般上市公司不同,餐飲企業上市公司稀少,普遍沒有對外股權融資的經歷。
在直接融資方面,由于過去在采購和銷售中存在種種不規范行為,餐飲企業要通過IPO融資的困難很大。
海底撈自成立以來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擴張,合計融資63.3億元人民幣。
海底撈的堅守與應變
餐飲的賽道本就擁擠,作為第一大品類的火鍋,競爭更是慘烈。
海底撈走過的24年,一邊是不斷創造華麗數字,另一邊則是隨時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能在這個階段跑贏絕大多數競爭對手,比起聰明睿智,拼的更多是堅忍耐性,和苦熬的能力。
a
海底撈不是第一個上市的火鍋企業。
前輩小肥羊早在2008年就登陸了港交所。
更早之前,小肥羊通過加盟的方式,在2002年連鎖門店數突破600家,營業額超25億,成為中國本土餐飲老大。
但是,以加盟為主的模式,在讓小肥羊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也暴露諸多毛病,其中,最為嚴重的,是頻發的品控問題。
最終,小肥羊股權賣給百勝集團,原有管理團隊全部離開,逐漸退出一線餐飲品牌行列。
近年來,依靠加盟實現擴張成為諸多火鍋品牌的不二選擇,海底撈所有門店堅持直營的做法看似笨重,但卻能夠保持對門店食品、服務的管控能力,讓顧客持久用雙腳投票。
b
毫無疑問,海底撈已經是國內餐飲行業絕對的老大。作為老大,意味著老二、老三……隨時向你挑戰。
對于海底撈來說,既有巴奴用“比較性廣告策略”咄咄逼人,又有呷哺快速開店形成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說:同向為競,相向為爭。你要做哪一個?打別人還是專注做好自己?
面對巴奴強勢出擊,海底撈從未回應,而是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 加快開店布局跟進巴奴,選址貼近巴奴;
第二, 推出巴奴同類產品,試圖讓對手成為自己的實驗室。
面對呷哺在港交所先行一步,海底撈采用師徒制度,源源不斷培訓店長。在這種模式下,服務質量更容易超出預期。工作時間從10點到24點,年均坪效約為2.5萬元/坪,高出呷哺2萬元/坪的年均坪效。
△ 海底撈與呷哺呷哺翻臺率對比
從戰略角度上看,海底撈堅信:一家優秀的企業是“為客戶創造價值”,而不是把對手打成什么樣。從人性洞察上看,海底撈依托的不是產品而是人性,海底撈用心與顧客溝通,打造更好的服務。
餐飲這門生意核心資產在于人。張勇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人力資源對餐飲企業至關重要。人力資源體系打造好,就會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文化。這也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
連住利益,鎖住管理
直覺和本能可以把公司從0帶到1,甚至帶到10,而從10到100需要更體系化的方法論。關于海底撈的人力資源體系,網絡上有諸多版本,根據海底撈的招股書,我們發現了關鍵的8個字:連住利益,鎖住管理。主要體現為四個方面:
1)晉升機制:海底撈店長幾乎全為內部員工培養,新加入普通員工到店長大概耗時4年時間,同時飲食住宿條件均遙遙領先同行,從而極大激勵員工積極性。
△ 海底撈晉升機制
2)激勵制度:海底撈實行“師徒制”的店長培訓體系,存在師徒關系的、地域相近的5-18家門店結成抱團小組,讓信息資源共享。公司每個季度都會委派至少 15 名神秘嘉賓(全部為獨立第三方)陪同其客人到每間門店就餐,并就服務質量、服務員敬業程度、實物質量及餐廳環境對用餐體驗進行評級,并要求店長根據不同評級改進整體顧客體驗。
餐廳考核共分三級:
A級餐廳:可優先開設新餐廳;
B級餐廳:向總部教練尋求改善提升;
C級餐廳:6個月管培學習,無新店開設權。
△ 來源:海底撈招股書
3)嫁妝制度:店長離職能獲得8萬元安家費,管理五家分店的小區經理是20萬,大區經理送一家價值800萬火鍋店(歷史上拿走嫁妝的只有三個人,普通員工離職率10%遠低于行業30%水平)。
4)放權制度:在副總、財務總監和大區經理有100萬元以下開支的簽字權,大宗采購部長、工程部長和小區經理有30萬元的審批權,店長則有3萬元以下的簽字權,員工有權免費送菜品給客戶和免掉客戶一餐的免單權。
時至今日,海底撈已不僅僅是一家火鍋店,而是中國餐飲界的一艘“航空母艦”。2011年,海底撈開始實施阿米巴經營模式,逐漸將其底料加工、物流配送、工程建設、門店運營、人力資源、外賣等多項業務分拆出來,成為獨立的公司。
目前,海底撈由原有部門拆分出來的公司包括:蜀海供應鏈公司、頤海國際食品有限公司、海海科技有限公司、紅火臺餐飲云服務有限公司、微海咨詢管理公司、海量通財務咨詢公司、韻帆國際貿易公司以及玩韻東方裝飾公司,這些公司分別拆分自海底撈的自建中央廚房、底料工廠、技術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物流部門以及工程部門。
△ 來源:海底撈招股書
黃鐵鷹有一本《海底撈你學不會》,書名簡單直接,內容卻發人深省,學習者眾,但學會者寡。
海底撈在擴張門店的道路上跑得并不快,但卻一直是行業內最穩健的龍頭,因為它早已練就服務、培訓、供應鏈的系統能力,打造了人性管理的核心壁壘。“服務”,只是披在這龐大系統上的一層外衣。
參考資料:
1、海底撈招股書
2、《中國餐飲報告2018》
3、各大媒體公開報道
作者丨陳雪嬌 視覺丨李德同 責編丨陳 歡
推 薦 閱 讀
原創文章,作者:新餐飲洞察,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0942.html